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爷爷,您害怕过吗?”在山东莱州老兵刘玉茂简朴的客厅里,志愿者轻声发问。老人摩挲着褶皱的军装,目光投向窗外:“祖国需要我们,怕也要向前冲……”这一幕正是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衿薪传、鲁利童辛、语路同行三支“广秀”志愿服务支队奔赴烟台莱州、龙口两地,开展“青春对话烽火岁月”主题实践活动的缩影。志愿者们以口述史访谈形式记录老兵记忆,赓续英雄精神的血脉薪火。
回溯历史:烽火岁月里的青春与信仰
莱州粮食局宿舍,93岁的刘玉茂向志愿者讲述人生的抉择时刻。16岁时刘玉茂为求生计闯关东,却在东北机械厂迎来命运的转折点。“1948年3月,部队领导进厂选人,拍着我的肩膀说:‘跟我们去吃军粮吧!’”从闯关东少年到三八线卫士,这一路老兵刘玉茂经历了太多太多难忘的故事。“他总把炒面省给我,寒冷的夜晚总帮我盖上棉被。”讲述这痛心一幕时,刘玉茂几度哽咽,眼角泛起泪珠。1951年美军对前线进行空袭,待他如亲兄长的老战友在战场中不幸牺牲。遗体被担架抬走时,19岁的刘玉茂跟着跑了许久,在弹坑旁三鞠躬:“我对着焦土喊:战友,咱们永别了!”这感人的一幕让志愿者眼眶湿润,课本上冰冷的伤亡数字,顿时有了温度。
龙口市邹家村,历史记忆以另一种方式呈现,95岁的张成佳躺在病床上,布满伤疤的右腿是战争留给他的“勋章”。志愿者的指尖在触到疤痕的瞬间剧烈颤抖,历史从未如此滚烫。“雪埋到胸口,枪栓冻得拉不开,可听见冲锋号,硬是用身子滚出条血路!”老兵讲述时,志愿者们在病榻旁架起摄像机,将“一把炒面一把雪”的细节一一记录。
立足当下:和平年代的铭记与传承
老兵刘玉茂家中的客厅里,一幕精心复原的“战地角落”悄然定格时光:洗得发白的军装悬挂于斑驳的墙壁,磨亮的军用水壶静静置于木桌。志愿者们围坐,手中紧握的并非寻常的采访提纲,而是观影《长津湖》后饱含热泪写下的“致老兵的一封信”。“爷爷,你们是如何做到以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的?”当志愿者发出疑问,老兵刘玉茂铿锵有力地回答说:“因为我们具备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这声坚定的回答点燃了代际对话的星火。在青年对牺牲价值的追问中,张成佳抚着伤痕累累的右腿朗声道:“这条腿换来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在关于精神密码的探讨中,曾为机要员的刘玉茂以职业智慧点破:“发电报要密码,保家卫国更要密码——我们的密码就是‘信党’二字!如今,年轻人更要听党话、跟党走,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最深刻的价值观碰撞发生在青年职业选择的话题里。听闻刘玉茂主动从公安局调往粮食局,志愿者追问缘由,老人笑容里漾开智慧:“齿轮往哪转,得看整台机器需要啥!当年四野南下我留守东北,不一样是打仗?”滚烫的对话如重锤叩响心扉,志愿者张静文在日记本中写道:“我们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不能好高骛远,而是要脚踏实地,去基层、去边疆、去千千万万个真正需要我们的地方!”
展望未来:接续奋斗的使命与担当
多模态叙事唤醒沉睡的历史,信仰在声光交织中可触可感。老兵的口述资料与磨损的勋章并置扫描,制成动态数字档案;影像资料精心剪辑:老兵沟壑纵横的面容特写,与志愿者屏息聆听的湿润眼眶交织;黑白纪录片里冲锋的模糊身影,叠印今日繁华安宁的烟台街景。镜头外,青年以跨越时空的行动回应嘱托:鲁东大学“广秀”志愿支队们积极践行“广秀精神”,依托专业特色,紧扣时代脉搏、回应群众关切、注重服务实效,在聚力乡村全面振兴、理论宣讲、思想提升等方面精准发力,肩负起当代青年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担当……这些源自烽火岁月的赤诚与坚韧,为新时代志愿服务注入磅礴的生命力。
回程路上,暮色降临。当歌曲《我的祖国》在车内响起。此刻,车窗外烟台市区的霓虹流光掠过档案中黑白冲锋的身影,志愿者们含泪的眼眸里,历史烽烟与盛世华灯轰然重叠。展望未来,三支“广秀”志愿服务支队新的征程已然铺展,在不久之后,这支青年力量将联合高校打造沉浸式思政课、为更多老兵留存数字档案、将血与火铸就的红色基因更好地传承下去……青春对烽火的回应,终将从心间共鸣,化为万里躬行。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程宗宇 刘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