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7月15日,由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承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高超飞行‘新热障’问题与飞行器创新发展”专题论坛在北京举办。会议围绕高超复杂流动加热机理及预示、气动加热/材料/结构耦合行为、创新热防护原理、高热环境地面模拟试验技术、新型飞行器热防护设计方法等议题开展深入交流,探讨未来高速飞行器发展趋势及热防护技术的发展路径。
会议由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唐志共院士主持,哈尔滨工业大学杜善义院士、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张荣桥院士、航天科技一院朱广生院士、西安交通大学何雅玲院士、航天科工三院朱坤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孟松鹤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闫超教授、航天十一院艾邦成研究员出席会议。
特邀报告环节,朱广生、何雅玲两位院士及孟松鹤教授、艾邦成研究员先后以《流动的智慧:从空气动力学看人类认知疆域的突破》《高速飞行器流动与传热模拟进展》《电子蒸腾冷却机制与效应表征研究》《关于高超声速飞行器新热障的认知与探讨》为题作大会报告,引发与会专家热烈反响与讨论。杜善义院士、张荣桥院士、朱坤院士做专题发言,阐述对“新热障问题”的思考。
专题讨论环节,航天五院左政玄研究员、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欧东斌研究员、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张志刚研究员分别以《深空探测高温流动气动、防热关键问题与未来技术需求》《高焓地面模拟设备与试验技术研究进展》《超高速流动试验模拟与测试的前沿与挑战》为题,系统阐述“新热障”设计方法与地面试验验证两个主题的最新成果与技术路径。会议还邀请了论坛4个优秀报告获奖人做报告。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新热障”涉及飞行器设计、空气动力学、传热学、材料学等跨学科领域,要重视从工程问题中挖掘科学内涵,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始终瞄准前沿方向,集众智、汇众力,以科学思维指导工程实践。
要突破这一技术瓶颈,必须充分融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重点围绕四大方向持续攻关:一是构建精准的高温极端环境理化模型;二是创新多介质多相流动的模拟与试验方法;三是研制先进极端环境试验考核装备;四是突破高精度智能测量与观测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将为新一代高速飞行器、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及深空探测任务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石。(记者 战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