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农田里整齐划一的小麦为何能长得不高不矮、穗子饱满?这背后藏着植物基因的精妙调控。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上发表的研究论文,就为我们揭开了小麦驯化基因Q的神秘面纱——它就像一位“多面手总管”,通过双重调控机制影响着小麦的株高和穗长,为培育理想株型小麦提供了关键线索。
基因Q:小麦驯化的“多面手”
在植物世界里,基因就像隐藏的指令手册,决定着植物的生长形态和性状。小麦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农作物之一,经过数千年的演化,早已从野生状态下的“野性生长”变得温顺可控。而基因Q正是这个驯化过程中的重要的“指挥官”。
此前的研究已经发现,基因Q是个名副其实的“多面手”,它不仅能控制小麦的落粒性(让麦粒成熟后不易脱落),还能影响株高、穗长和穗型等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但它具体是如何“发号施令”的,一直是科学家们探索的谜题。
意外的突变体:揭开调控之谜的钥匙
示意图:Q抑制赤霉素的生物合成和信号传导调控小麦株高和穗长
科研团队通过EMS诱变技术,获得了一个特殊的小麦突变体——它的株高显著降低,穗长明显缩短。通过对这个突变体的研究,团队克隆到了基因Q的一个等位变异基因,通过对该基因进行研究,终于找到了破解谜题的钥匙。
研究发现,这个变异基因编码的蛋白会抑制赤霉素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赤霉素是什么?它可是植物生长的“动力激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和分裂,让植物“长高”。当赤霉素的合成被抑制,小麦自然就长不高、穗子也长不长了。
更有趣的是,这个蛋白还会直接与赤霉素信号调控因子互作。如果把赤霉素的信号传导比作一条“生长指令传送带”,那么这种互作可能会干扰株高控制基因的降解过程,就像卡住了传送带的齿轮,让生长信号无法正常传递。
双重调控:基因Q的“上控下卡”策略
这项研究的重大突破在于,首次发现基因Q编码的蛋白在赤霉素生物合成与信号传导中发挥着“双重调控”作用。简单来说,它既会“上游截胡”,减少赤霉素的合成原料;又会“下游设卡”,干扰赤霉素的信号传递。这种“上控下卡”的策略,让基因Q能精准调控小麦的生长状态。
打个比方,这就像给小麦的生长装了“双保险”:一方面控制“生长激素”的生产,另一方面调节“生长信号”的传递,确保小麦不会长得过高易倒伏,也不会长得太矮影响光合作用和产量。
为小麦“量身定制”株型提供理论支撑
为什么这项研究如此重要?因为株高和穗长是决定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株高过高,小麦容易在风雨中倒伏,导致减产;株高过矮,又可能影响光合作用效率。而穗长则直接关系到麦粒的数量和饱满度。
基因Q的双重调控机制被揭示后,科学家们就像拿到了“株型改良说明书”。未来,通过精准编辑基因Q或其相关调控通路,就有望“量身定制”出株高适宜、穗型优良的小麦品种,让小麦在抗倒伏和高产之间找到完美平衡。
作者:宋雅娟
审核专家:路则府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