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罕见两级四星系统首次“现身”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罕见两级四星系统首次“现身”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5-08-20 09:44

  ■记者 袁一雪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相关研究成果8月19日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

  这个名为UPM J1040-3551系统的发现,意味着天文学家对这些难以捉摸的天体,以及太阳邻近恒星系统的多样化形成通道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罕见两级四星系统首次“现身”

UPM J1040-3551四星系统艺术概念图。图片来源:钟嘉欣、张曾华

  一个独特的恒星系统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曾华带领国际团队,利用欧洲空间局“盖亚”(Gaia)天体测量卫星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器(WISE)的观测数据,发现该系统天体具有相同的角速度,并进一步开展了全面的光谱观测和分析,识别出这个两级四星系统,将其命名为UPM J1040-3551 AabBab。其中,Aab指的是亮星对Aa和Ab,Bab指的是暗星对Ba和Bb。

  “这次发现的两级四星系统是两对天体各自以几十年的周期相互环绕。这两对天体也绕着一个共同的质心公转,周期超过10万年。”张曾华告诉《中国科学报》,“这次发现特别令人惊喜的是层级性,这是多星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保障。”

  这两对天体之间的距离达到1656个天文单位(AU,1AU为1.5亿千米)。两对天体中的亮星对UPM J1040-3551 Aab由两颗质量相近的红矮星组成,目视星等为14.6,在可见光波段的亮度大约是北极星的10万分之一;暗星对UPM J1040-3551 Bab由两颗温度低得多的褐矮星组成,几乎不发出可见光,Bab在近红外波段的亮度大约是Aab对的1/1000。如果要用肉眼观察这对恒星,需要将它们移至距离地球仅1.5光年的位置。

  据张曾华介绍,亮星对最初因在Gaia多次观测中呈现光心的摆动而被怀疑是一对密近双星,并通过异常亮度得到证实——比同距离、同温度的单恒星亮约0.7星等,这是因为这对几乎等质量的双星产生了双倍的合并光度。同样,暗星对被确认是一对密近双褐矮星,因为其绝对星等比同光谱型的普通单褐矮星明显更亮。近红外光谱拟合分析也强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结论,即双星模板比单星模板拟合的更好。

  神秘的超冷天体

  在此次研究中,巴西国家天体物理实验室的Felipe Navarete进行了关键的光谱观测,使得团队可以详细研究并刻画该系统的天体。利用美国国家光学红外天文研究实验室设置在智利的南方天体物理研究望远镜(SOAR),Navarete获得了亮星对的光学光谱,同时还利用SOAR观测了暗星对的近红外光谱。

  Navarete指出:“由于褐矮星暗淡,这些观测具有挑战性,但SOAR的强大观测能力使我们能够获取了解这些天体性质所需的关键光谱数据。”

  研究表明,亮星对的两颗恒星均为M型红矮星,温度约为3200开尔文,质量为太阳质量的17%。暗星对包含了更加奇特的天体,即温度分别为820开尔文和690开尔文的两颗褐矮星。“褐矮星是体积小、密度高的低质量天体,该系统中的褐矮星大小与木星相似,质量却是木星的10到30倍。事实上,在这个范围的低质量端,这些天体可以被视为‘行星质量’天体。”张曾华解释说。

  “这是迄今发现的第一个由一对T型褐矮星围绕一对恒星运行的四星系统。”论文作者之一、西班牙天体生物学中心的Maria-Cruz Gálvez-Ortiz指出,“这一发现为研究这些神秘天体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实验室。”

  解决年龄-质量简并问题

  褐矮星的质量介于恒星和行星之间——质量过大而不能被视为行星,但又能像恒星那样维持氢聚变。与恒星不同,褐矮星形成后就开始持续冷却,这会改变温度、光度和光谱特征等可观测的性质。

  这种持续的变化过程给褐矮星研究带来了一个根本性的挑战,即“年龄-质量简并问题”。一颗具有特定温度的孤立褐矮星,既可能是更年轻、质量更小的天体,也可能是更古老、质量更大的天体。如果没有额外信息,天文学家无法区分这两种可能性。

  “拥有宽距恒星伴星的褐矮星,年龄可以通过其伴星独立限定。它作为年龄基准,在打破年龄-质量简并方面具有宝贵价值。”论文作者之一、英国赫特福德郡大学的Hugh Jones解释说,“因此,此次发现的UPMJ1040-3551两级四星系统尤其宝贵,因为来自亮星对的H-alpha发射线表明该系统相对年轻,在3亿到20亿年之间。”

  未来,研究团队将通过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分辨暗星对,从而精确测量其运动轨道和动力学质量。

  “该系统为褐矮星科学研究带来了双重益处。”论文作者之一、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Adam Burgasser说,“如果我们能够分辨褐矮星双星并追踪轨道,那么它既可以作为校准低温大气模型的年龄基准,又可以作为检验演化模型的质量基准。”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93/mnras/staf895

  《中国科学报》 (2025-08-20 第1版 要闻)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