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一款消费电子产品的发布被业内冠以“行业iPhone 4时刻”的期待时,背后往往折射出一个产业对变革的迫切渴望。近期助听器领域的新品动态引发关注,与其说市场聚焦于某款产品,不如说行业内外都在期盼一场真正打破固有格局的革新——让助听科技走出高价壁垒与技术孤岛,回归民生刚需的本质。
渗透率之困:千万听损人群的“无声”焦虑
听力健康已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民生课题。《2024年中国老年人听力损失与助听器应用调研报告》显示,我国老年听损群体规模达1.2亿人,其中7000万人需要专业助听干预,但实际佩戴率不足5%,这一数字远低于发达国家30%以上的水平。如此巨大的供需鸿沟背后,是多重行业痛点交织的现实困境。
价格体系的两极分化构成第一道障碍。市场上,廉价模拟机虽价格低廉却可能损伤残余听力,而进口品牌高端机型价格动辄上万元,将多数普通家庭拒之门外。这种“要么无效、要么天价”的畸形供给,让本应普惠的助听服务沦为奢侈品。更值得关注的是,乡村与偏远地区的听损人群面临双重困境:既难以负担设备成本,又缺乏基础的验配服务网络,许多老人因错失干预时机导致听力不可逆恶化。
社会认知的偏差还进一步加剧了“沉默的困境”。“病耻感”让不少听损人士对助听器讳莫如深,传统产品的医疗器械属性设计更强化了这种心理负担。同时,操作复杂、佩戴不适等体验问题,使得许多设备最终沦为抽屉里的摆设,形成买而不用的资源浪费。
技术突围:从参数竞赛到人文关怀的转向
当技术讨论过度聚焦于降噪深度、通道数量等冰冷参数时,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被忽略了:听障人群真正需要的是什么?8月19日,zdeer左点品牌(以下简称左点)正式发布了全新一代旗舰产品:左点骨传导助听器G4系列,会上,左点创始人朱江涛提出的“听障人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听不见究竟意味着什么?”的追问,恰似一记警钟,提醒着整个行业:真正的助听科技,应当始于对人的理解,终于对生活的回归。
带着这样的初心,左点团队选择走进听障者的真实生活。现场朱江涛分享了在山东泰安做公益活动时的故事:“去年10月,我们在山东泰安新泰市汶南镇给大集上的老人做公益捐助,在给老人做验听的时候,其中有个老人给我特别深的印象,因为常年没有佩戴助听器,听觉失去干预刺激,他的一只耳朵已经完全失聪,另一只耳朵仅仅只有5%的残余听力……这种情况下,很遗憾!我们的助听器也帮助不了他,只能看着这位老人蹒跚离去。而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国家大多数乡村地区,比比皆是。”
长期以来,助听器行业陷入“重技术指标、轻用户体验”的发展惯性。降噪深度、通道数量等参数不断攀升,但产品形态、交互逻辑却数十年未有根本突破。这种“实验室导向”的创新路径,与听损人群尤其是老年用户的真实需求严重脱节。
真正的行业革新,需要打破技术思维的桎梏。近年来,一些探索者开始尝试将消费电子领域的成熟经验引入助听设备:通过骨传导等新形态摆脱传统耳塞式设计的局限,利用AI算法简化验配流程,让用户无需奔波即可完成基础听力调试;借助蓝牙等通用技术实现助听与日常通讯的融合,让设备从“医疗工具”转变为“生活伙伴”。这些尝试指向同一个核心:助听科技不应是冰冷的参数堆砌,而应是“让人自然听见”的隐形助手。
适老化设计的实行尤为关键。当老年用户因手部颤抖难以操作细小按键,因视力衰退看不清屏幕菜单时,再先进的技术也会失去意义。行业正在意识到,真正的人性化创新藏在细节里:防滑的按键设计、清晰的语音提示、持久的续航能力,这些看似简单的改进,往往比复杂的声学算法更能提升用户的使用意愿。
破局之道:构建普惠、便捷的听力健康生态
在此背景下,以左点骨传导助听器G4系列为代表的产品,其搭载海思芯片,双DSP处理器每秒3亿次运算,实现即时响应与复杂环境算法,显著提升降噪与啸叫抑制能力,在菜市场、街道等嘈杂场景中,也能精准捕捉人声,还原清晰对话。
音质还原上,G4系列对振子进行深度研发,模拟5000多种工作情况,打造大师级定制宽频振子。大推力功放配合12.5mm振子聚焦人声,双簧片振动系统优化高低频表现,推挽式非线性抵消设计精准控失真,带来饱满、清澈的听觉体验。
在验配服务上,G4系列支持“左点之声”APP快速验配,并创新引入“AI智能语音方案”。用户仅需与APP内AI对话,即可自动识别听损情况并完成基础调试,突破传统验配依赖专业门店的限制,为偏远地区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便捷服务,真正实现“量声定制”。
从工业设计看,G4系列采用高精度CNC工艺,历经6道工序打造,推出时空银与极夜黑经典配色,以金属质感与细腻触感,打破传统助听器单调、刻板的印象,消解“病耻感”。同时,考虑到老年用户操作习惯,采用防抖拨片式开关机键,放大音量按键并增加间距,极大提升操作便捷性。(光明网记者张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