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突破困局谋新生:助听器行业期待“范式革新”
首页> 科技频道> 人工智能 > 正文

突破困局谋新生:助听器行业期待“范式革新”

来源:光明网2025-08-21 10:31

  当一款消费电子产品的发布被业内冠以“行业iPhone 4时刻”的期待时,背后往往折射出一个产业对变革的迫切渴望。近期助听器领域的新品动态引发关注,与其说市场聚焦于某款产品,不如说行业内外都在期盼一场真正打破固有格局的革新——让助听科技走出高价壁垒与技术孤岛,回归民生刚需的本质。

  渗透率之困:千万听损人群的“无声”焦虑

突破困局谋新生:助听器行业期待“范式革新”

  听力健康已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民生课题。《2024年中国老年人听力损失与助听器应用调研报告》显示,我国老年听损群体规模达1.2亿人,其中7000万人需要专业助听干预,但实际佩戴率不足5%,这一数字远低于发达国家30%以上的水平。如此巨大的供需鸿沟背后,是多重行业痛点交织的现实困境。

  价格体系的两极分化构成第一道障碍。市场上,廉价模拟机虽价格低廉却可能损伤残余听力,而进口品牌高端机型价格动辄上万元,将多数普通家庭拒之门外。这种“要么无效、要么天价”的畸形供给,让本应普惠的助听服务沦为奢侈品。更值得关注的是,乡村与偏远地区的听损人群面临双重困境:既难以负担设备成本,又缺乏基础的验配服务网络,许多老人因错失干预时机导致听力不可逆恶化。

  社会认知的偏差还进一步加剧了“沉默的困境”。“病耻感”让不少听损人士对助听器讳莫如深,传统产品的医疗器械属性设计更强化了这种心理负担。同时,操作复杂、佩戴不适等体验问题,使得许多设备最终沦为抽屉里的摆设,形成买而不用的资源浪费。

  技术突围:从参数竞赛到人文关怀的转向

突破困局谋新生:助听器行业期待“范式革新”

  当技术讨论过度聚焦于降噪深度、通道数量等冰冷参数时,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被忽略了:听障人群真正需要的是什么?8月19日,zdeer左点品牌(以下简称左点)正式发布了全新一代旗舰产品:左点骨传导助听器G4系列,会上,左点创始人朱江涛提出的“听障人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听不见究竟意味着什么?”的追问,恰似一记警钟,提醒着整个行业:真正的助听科技,应当始于对人的理解,终于对生活的回归。

  带着这样的初心,左点团队选择走进听障者的真实生活。现场朱江涛分享了在山东泰安做公益活动时的故事:“去年10月,我们在山东泰安新泰市汶南镇给大集上的老人做公益捐助,在给老人做验听的时候,其中有个老人给我特别深的印象,因为常年没有佩戴助听器,听觉失去干预刺激,他的一只耳朵已经完全失聪,另一只耳朵仅仅只有5%的残余听力……这种情况下,很遗憾!我们的助听器也帮助不了他,只能看着这位老人蹒跚离去。而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国家大多数乡村地区,比比皆是。”

  长期以来,助听器行业陷入“重技术指标、轻用户体验”的发展惯性。降噪深度、通道数量等参数不断攀升,但产品形态、交互逻辑却数十年未有根本突破。这种“实验室导向”的创新路径,与听损人群尤其是老年用户的真实需求严重脱节。

  真正的行业革新,需要打破技术思维的桎梏。近年来,一些探索者开始尝试将消费电子领域的成熟经验引入助听设备:通过骨传导等新形态摆脱传统耳塞式设计的局限,利用AI算法简化验配流程,让用户无需奔波即可完成基础听力调试;借助蓝牙等通用技术实现助听与日常通讯的融合,让设备从“医疗工具”转变为“生活伙伴”。这些尝试指向同一个核心:助听科技不应是冰冷的参数堆砌,而应是“让人自然听见”的隐形助手。

  适老化设计的实行尤为关键。当老年用户因手部颤抖难以操作细小按键,因视力衰退看不清屏幕菜单时,再先进的技术也会失去意义。行业正在意识到,真正的人性化创新藏在细节里:防滑的按键设计、清晰的语音提示、持久的续航能力,这些看似简单的改进,往往比复杂的声学算法更能提升用户的使用意愿。

  破局之道:构建普惠、便捷的听力健康生态

  在此背景下,以左点骨传导助听器G4系列为代表的产品,其搭载海思芯片,双DSP处理器每秒3亿次运算,实现即时响应与复杂环境算法,显著提升降噪与啸叫抑制能力,在菜市场、街道等嘈杂场景中,也能精准捕捉人声,还原清晰对话。

  音质还原上,G4系列对振子进行深度研发,模拟5000多种工作情况,打造大师级定制宽频振子。大推力功放配合12.5mm振子聚焦人声,双簧片振动系统优化高低频表现,推挽式非线性抵消设计精准控失真,带来饱满、清澈的听觉体验。

  在验配服务上,G4系列支持“左点之声”APP快速验配,并创新引入“AI智能语音方案”。用户仅需与APP内AI对话,即可自动识别听损情况并完成基础调试,突破传统验配依赖专业门店的限制,为偏远地区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便捷服务,真正实现“量声定制”。

  从工业设计看,G4系列采用高精度CNC工艺,历经6道工序打造,推出时空银与极夜黑经典配色,以金属质感与细腻触感,打破传统助听器单调、刻板的印象,消解“病耻感”。同时,考虑到老年用户操作习惯,采用防抖拨片式开关机键,放大音量按键并增加间距,极大提升操作便捷性。(光明网记者张梦凡)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

  • 习近平观看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大约4亿年前,脊椎动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洋,鱼类尚未进化出适应陆地行走的四肢。”  2016年,Szrek和同事曾报告在圣十字山脉发现类似化石,他们认为这些痕迹属于一种正在捕食的古代肺鱼。
2025-08-18 10:28
8月15日,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期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主席王金南代表学术界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应用于我国70%以上海上风电项目,大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从“跟跑”到“领跑”。
2025-08-18 10:28
研究人员指出,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容纳多少锂离子,目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高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此。“这足以证明离域电解液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特别是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
2025-08-18 10:26
一张植被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状况,是做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个基础。3.7万多个野外调查样点支撑的新图,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趋势提供植被地理学证据,进一步夯实了保护和发展的根基。
2025-08-18 10:25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核电站泄漏”的AI生成新闻稿,“AI谣言”表现形式多样,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某科技论坛上,一名网友上传教程:用开源AI模型,输入“生成一张某市发生恐袭的图片”,30秒即可获得以假乱真的画面。
2025-08-18 10:2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