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捉到“幽灵粒子”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捉到“幽灵粒子”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5-08-26 10:26

  8月26日,在广东省江门市,我国新一代大型中微子实验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完成了2万吨液体闪烁体灌注,并开始正式运行取数。试运行期间首批获取的数据显示,其探测器关键性能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越设计预期。这标志着JUNO成为国际上首个运行的超大规模和超高精度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

  “这是历史性的里程碑,也是国际上首次运行这样超大规模和超高精度的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将使我们能够回答关于物质和宇宙本质的基本问题。”JUNO合作组发言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说。

  在现场,监控显示屏圆球形的界面上时不时出现红色印记——这就是“幽灵粒子”的踪迹。此时,地下700米深处,35.4米直径的巨型有机玻璃球装满了让中微子现身的液体闪烁体,整个玻璃球泡在超纯水中。有机玻璃球外侧有2万只20英寸光电倍增管、2.5万只3英寸光电倍增管,用来探测中微子与液体闪烁体相互作用产生的闪烁光,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输出。科学家估计,这个装置一天可以“捉”到大约60个“幽灵粒子”。

  这样大型的装置,仅建设就耗时10余年。JUNO总工程师马骁妍介绍,2015年工程启动隧道和地下实验室建设;2021年12月完成实验室建设并开始探测器在地下实验室的安装建设;2024年12月探测器主体建设完成并开始灌注超纯水与液体闪烁体;灌装过程中,项目团队首先在45天内完成超过6万吨超纯水的灌注,随后将2万吨液体闪烁体精准注入有机玻璃球内,并同步完成原有纯水的置换。

  JUNO副发言人、意大利米兰大学及国家核物理研究所(米兰)的教授乔阿基诺·拉努奇表示,这一重要成就也得益于许多来自中国以外的研究团队的富有成效的合作。作为一项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导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JUNO成员涵盖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74个科研机构的近700名研究人员。

  江门中微子实验最主要的科学目标是对中微子进行质量排序。中微子是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具有极强的穿透力、难以探测,因此又被称为“幽灵粒子”。人类已知的中微子有电子型中微子、缪子型中微子、陶子型中微子3种。测量3种中微子质量顺序被认为是未来10年粒子物理学领域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JUNO可以探测53公里外台山和阳江核电站产生的中微子,并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测量它们的能谱。”王贻芳说,“与国际同类实验相比,JUNO对质量顺序的测定不受地球物质效应和其他未知中微子振荡参数的影响,并将显著提高探测的精度。”

  此外,JUNO还使科学家能够对来自太阳、超新星、大气和地球的中微子开展前沿研究,对不活跃中微子和质子衰变进行搜寻。

  王贻芳介绍,JUNO的设计使用寿命为30年,后期可升级改造为世界最灵敏的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用于探测中微子绝对质量,检验中微子是否为马约拉纳粒子,并解决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的前沿交叉热点难题。(记者 倪思洁)

  《中国科学报》 (2025-08-26 第1版 要闻)

[ 责编:焦子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庆中秋假期国内出游8.88亿人次

  • 节后生产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