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聚焦人工智能教育改革 专家呼吁构建青少年编程教育新生态
当前,人工智能加速进入基础教育场景,青少年编程教育正面临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系统性转型。近日,由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青少年教育分会主办、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基础与实验教学部承办的“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在京举行,聚焦课程改革、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化教学等议题,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的编程教育新路径。
随着《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的发布,“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推动多主体参与、强化教学资源供给”已成为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的重要方向。
与会专家认为,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应跳出“语法教学”与“技术操作”范式,着眼于学生逻辑思维、系统建模与跨学科理解能力的培养。清华大学郑莉教授表示,C++教学不应停留在语言语法层面,而应引导学生理解程序背后的结构性思维与设计理念。
华东师范大学郑骏教授表示,项目化学习是推动学生从“知道”到“会用”转变的重要方式,跨学科问题解决将成为未来编程课程的核心组织形态。多位教师代表也现场交流了编程教学与生活场景融合的探索经验,反映出一线教学对素养导向变革的积极响应。
编程教育已逐渐从“兴趣选修”走向“系统培养”,其人才识别功能日益突出。北京大学蒋婷婷副教授提出,应尽早构建学生能力发展的观察体系,实现课程与竞赛体系之间的衔接,而非孤立培养或末端选拔。
在此次会议展示的部分实践案例中,来自高校、企业与地方学校的协同共建模式成为亮点。由清华大学与编程教育企业联合推动的“青少年人工智能与编程素养提升计划”,尝试打通项目课程、能力评价与学习平台间的协同机制,为“识别—培养—反馈”提供技术与制度支持。
核桃编程作为参与企业之一,在会上分享了其实践探索。其联合开发的项目化课程强调学生提出问题、表达思路、完成实现的全过程体验,为课程内容与人才识别之间搭建桥梁。企业代表表示:“我们希望把真实问题带入教学,把真实能力带出课堂。”
在推动课程落地层面,项目任务型学习被广泛认同为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路径。中国科学院郑志宏研究员以“AI绘画”“智能车竞速”等案例说明,实践性任务不仅激发学生兴趣,更促进其系统思考与综合表达。
据悉,不少教学平台正尝试通过智能硬件、算法引擎等技术手段支持项目教学实施。在部分地区的试点项目中,企业研发的学习系统可实时生成能力图谱与个性化学习路径,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进度并提供针对性支持。例如某智能编程平台引入软硬件联动设备,强化学生在任务执行中的动手与反馈能力,推动从“教学”向“能学、会用”的能力闭环转化。
与会专家认为,编程教育不应成为精英化的技术培训,而应逐步构建覆盖面广、分层育人的课程体系。当前,全国多地已在中小学普及信息科技课程,课程标准也不断向素养导向、项目驱动与过程评价倾斜。
教育企业作为参与主体之一,在平台搭建、课程共建和资源支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专家建议,应鼓励更多高校、教研机构与社会力量参与教学系统协同,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普惠落地,助力青少年在人工智能时代获得核心竞争力。(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