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林佳欣)9月23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长沙龙第四期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办。本期沙龙以“从采集工程到展教赋能——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展教队伍人才培养与体系建设探讨”为主题,博物馆、教育、传媒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展教队伍的成长与展教体系的完善出谋划策。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党支部书记、副系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乡村振兴生态链研究所所长范寅良
沙龙主旨报告环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党支部书记、副系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乡村振兴生态链研究所所长范寅良认为,科普展示设计需打破传统认知,“展”为静态呈现、“示”为动态表达,二者需协同发力。展教人才培养应注重交叉融合,让从业者具备“导演”思维,能整合多学科知识。展览策划要“量身定制”,核心是建立与观众的“痛点链接”,最终目标是输出价值观,通过“潜台词”引发观众共鸣。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公共关系部副主任、国博雅集负责人晏小飞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公共关系部副主任、国博雅集负责人晏小飞表示,当前博物馆人才存在结构失衡、培养滞后、评价单一、融合不足等问题,复合型人才稀缺。博物馆人才需从“守护者”向“文化赋能者与精神翻译官”转变,展教队伍要成为科学家精神的“翻译器”、创新文化的“反应堆”、未来人才的“孵化器”。
国家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部主任赵洪涛
自由发言与对话交流环节,国家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部主任赵洪涛表示,展教人员需兼具学科业务水平与跨学科思维。他建议推动“展教融合”,让教育人员参与展览策划全过程,同时通过馆级课题等方式为年轻人才提供实践机会,促进不同行业科普人才交流碰撞。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副主任,“丝绸之路与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策展人单月英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副主任,“丝绸之路与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策展人单月英表示,策展人不仅要善于提炼展览的特质,量身定做,还要能实现“无中生有”,在藏品不足时整合资源支撑展览。她建议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聚焦“人、科技、精神”三大关键词,深入挖掘科学家故事,通过数字化手段、走出场馆等方式延伸展览影响力,同时策展人需将理念等有效传递给社教人员,助力博物馆精神家园的构建。
北京工商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院长王擎
北京工商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院长王擎表示,展陈设计要注重主题、场景、互动与分层,满足不同受众需求。针对展教队伍力量有限的问题,她建议以固定专业力量为基础,吸纳大学生、中学生志愿者补充,同时邀请科研工作者参与特定场合展教,丰富队伍构成,提升展教专业性与多元性。
首都博物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讲解接待组五星级金牌讲解队长刘萍
首都博物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讲解接待组五星级金牌讲解队长刘萍表示,当前讲解员培养存在理论与实操脱节、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等问题。她建议加强讲解员系统培训,让其参与展览前期建设与专家会议,熟悉场馆细节与展品背景,同时建立科学的评级与激励机制,提升讲解员职业认同感,还强调讲解员须具备“因人施讲”能力,通过故事化表达传递科学家精神,应对各类突发问题与超纲提问。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长沙龙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主办,光明网承办。前三期活动主题分别为品牌建设的路径与策略”“运营与规程建设路径探索”“社教活动体系构建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