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25日晚,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雷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了第六次年度演讲,今年的主题是“改变”。上半场长达一个小时的演讲中,雷军回顾了2020年以来小米在造芯和造车以及高端化道路上的艰辛历程。
“55岁,正是闯的年纪!”雷军这句话不仅是对好友陈年重启事业的感慨,也是对自己和小米过去五年拼搏的总结。
改变之缘起:穿越质疑的迷雾
2020年,小米十周年之际,公司已上市两年、年营收突破2000亿并跻身世界500强。然而雷军坦言,“我内心却充满着难以言说的焦虑。”
更让他疲惫的是,网上有关小米的差评铺天盖地。“小米没啥技术,就是东西便宜”“小米只会营销,肯定走不远”,甚至直接称小米为“组装厂”,这些评论让雷军陷入了严重的内耗。
面对困境,雷军选择了“复盘”之道。小米团队在半年内开了四五十次复盘会,每次四五个小时,追问三个关键问题:“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重来一遍,该怎么做?”
这一反思过程最终让小米明确了方向——从互联网公司转向硬核科技公司,立下“未来五年在核心技术投入1000亿元”的目标。正是这一决定,为小米后续造车与造芯的决策奠定了基础。
造芯之路:从失败阴影到高端突破
芯片,是小米硬核科技转型路上最难啃的骨头。雷军首次深入剖析了2017年澎湃S1芯片受挫的根源。
他分享了一个关键反思:“自研手机SoC,做中低端完全没机会;只有做最高端,才有一线生机。”这一结论与常规商业逻辑相悖,却揭示了芯片行业的残酷现实。
2021年初,小米重启造芯项目,命名为“玄戒”,寓意庄重的承诺。然而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2022年,小米营收下滑,同时供养造车和造芯两个“吞金”项目,内部出现了“继续干芯片会不会拖垮公司”的质疑。
在艰难时刻,两句话推动了芯片项目继续前进:“假如现在放弃,十年后,我们会为公司账上多出几百亿而庆幸,还是为小米这家公司永远失去芯片业务而后悔?”以及“我们已经输过一次,这一次咬着牙也要坚决干下去。”
正是这种坚持,让小米在2024年5月成功推出3nm工艺的玄戒O1芯片,一次回片成功,性能达到第一阵营水平。雷军感慨道:“难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惧。”
造车之道:逆向思维的胜利
小米造车的故事同样充满戏剧性。当2021年雷军宣布造车时,外界普遍认为手机企业造车需从低端切入。然而小米再次选择了逆向而行——直接定位“全球最强纯电性能车”。
面对市场上缺乏合适高性能电机的困境,小米决定自主研发。雷军解释说:“选择自主研发是为了避免代工厂的技术限制。”即使成本飙升也不妥协,最终诞生了小米V8S超级电机。
小米汽车历程中最精彩的转折点发生在2022年5月。当时Ultra性能车项目因资源不足被叫停,一次线上会议中,有工程师借着酒劲提出:“我们能不能在纽北干翻保时捷?”
这个看似疯狂的想法,重新点燃了团队的激情。
纽北赛道测试过程一波三折。原定两天的包场因大雨全部泡汤,直到2023年10月28日,团队才获得唯一一圈测试机会。就是这短短10分钟,小米汽车创下了首个纪录。
2024年4月1日,天气转好,小米汽车仅用4圈就拿下纽北圈速榜总排名第三、量产电动车榜首的成绩。也是从这一次开始,市场对小米是“组装厂、没技术”的印象被彻底颠覆。
年龄与改变:任何时候都不晚
在演讲中,雷军特别分享了他的朋友陈年的故事。陈年是凡客的创始人,也是雷军28年的朋友。凡客巅峰时有一万多人的团队,后来彻底归零。
陈年沉寂了多年,在现场看完小米SU7发布会后,重新燃起斗志,从零开始,把凡客做到抖音男装前三。这件事让雷军非常感慨:“改变,任何时候都不晚。”
雷军谈及此事时表示:“我讲述的陈年故事,百分之百都是他亲口告诉我的。”虽然陈年觉得雷军影响了他,但雷军却认为:“某种程度上,他也影响了我,让我觉得真的正是闯的年纪。”
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揭示了改变的真实价值——它不仅仅发生在个人层面,还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从2020年的深刻反思,到造车造芯的决策,再到55岁仍保持“闯”的精神,雷军和小米的转变证明了一点: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只要心怀改变的决心,勇于尝试、努力拼搏,就有机会逆天改命。
雷军坦言,“从迷茫到蜕变,有时候隔着千山万水,有时候其实只隔着一层窗户纸。” 五年来,小米历经了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
如今,小米玄戒芯片已性能领先,SU7和YU7创下销售纪录。但比这些更珍贵的是,小米团队已然相信——无论个人还是企业,只要心怀改变的决心,任何年龄都可以是起点。正如雷军所说——只要持续努力、不断成长,每个人、每个团队,都有机会“逆天改命”。(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