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秋天,河南遭遇不利气候条件,黄淮海地区夏大豆生长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河南新乡试验基地的大豆却交出亮眼答卷——经现场实收实测,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核心示范区亩产达263公斤。这一成果的背后,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植保所”)针对我国大豆产业痛点的持续攻关。据统计,我国大豆常年因病虫草害受损面积达1.3亿亩次,产量损失超30%,局部地区甚至出现绝收情况。如今,这套全新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正为破解大豆生产困境、保障国家油料安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10月27日,由植保所专家团主办的“大豆重大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与新品种观摩交流会”在河南新乡试验基地举行。针对黄淮海区域夏大豆病虫害发生特点,该基地集中展示了植保所自主研发的绿色防控新技术与新产品集成成果,其核心是一套以“良种、良法、良机、良技”为支撑的夏大豆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朱晓明、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处长张银定、河南省植保植检站站长张国彦等多位业界权威专家到场观摩,共同检验该技术体系的实际应用成效。
观摩现场,多项技术成果与产品集中亮相:阿泰灵、福莱菌肽、泽纳菌肽等植保所自研产品,展现出显著的控病、提质、增产综合效果;抗病新品种在黄淮海地区的适应性测试达到预期,为区域大豆品种优化提供新方向;“阿泰灵-福莱菌肽”全程防控、免耕直播与秸秆还田、害虫性诱监测结合无人机飞防、生物与化学农药“一喷多促”等关键技术协同发力,进一步完善了“一包四喷”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尤为关键的是,面对2025年河南秋季不利气候对大豆生长的影响,该技术体系有效抵御风险,实现“抗逆增产”。经专家组现场实收实测,该技术体系核心示范区亩产达263公斤,病虫草害综合防效超过85%,增产效果显著,“阿泰灵-福莱菌肽”全程防控单项技术增产8%,展现出良好的适用性与推广前景。
随后召开的室内交流会由植保所研究员袁会珠主持,研究员彭焕、副研究员陈淑宁分别围绕“大豆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最新进展”“全程技术体系构建”作专题报告。植保所副所长陈昶在交流中强调:“发展大豆产业是应对国际贸易格局变化、提升国家大豆自给率的重要技术保障,未来需持续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推动技术成果更快落地见效。”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技术集成成效,一致认为,该技术体系集成度高、实效性强,在河南秋季大豆后期生长不利的天气条件下,仍取得高产,成功探索出大豆绿色增产的有效路径,建议下一步加大在黄淮海大豆主产区的示范推广力度,为保障国家油料供给安全作出更大贡献。建议加大在黄淮海大豆主产区的示范推广力度,为保障国家油料供给安全作出更大贡献。(光明网记者宋雅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