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的召开,再次将“科学与发展”的时代命题推向台前。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系列期刊出版人比尔・莫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我们或许正处于过去几十年里最重大的范式变革之中。这一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便是人工智能。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科学》(Science)系列期刊出版人比尔・莫兰
AI范式变革:从技术突破到社会价值,治理是关键
莫兰表示,在健康领域,人工智能已展现出切实价值,“以临床试验为例,我们在药物设计领域已开始运用人工智能”,通过数据建模与分析,不仅能加速药物研发进程,还能在二期试验中及时识别副作用风险,从失败案例中总结经验教训;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中,人工智能同样能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而真正的关键,在于针对人工智能的治理中。“核心问题其实是‘人工智能应如何推动科学进步以服务社会’。与此同时,制定相关标准、建立监督机制也至关重要,这样才能确保人工智能的应用方向是正确的。”
要达成这一平衡,国际协同必不可少。莫兰表示,“关于治理,国际层面的合作至关重要,必须让中国、美国、英国,还有欧洲等更多国家和地区共同参与进来,一同探讨这些问题。”
对话与包容:破解全球挑战的唯一路径
莫兰对2025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的期待简单但明确:“让大家聚在一起展开对话——如果能实现这一点,并且让对话持续下去,那就是一种成功。”在他看来,这种对话的价值远超即时议题的讨论,“我们当下讨论的不仅是人工智能带来的即时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对未来、对子孙后代的长远影响”。
莫兰认为,当前科学领域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医疗健康等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这对我们的未来至关重要”。他特别提醒:“没有对话,现状就不会改变,人工智能应用中也可能出现各种问题。”
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已凸显出治理与发展同步推进的必要性——“如果缺乏治理,人工智能可能会被用在各种不同的领域(包括不当领域),而这种情况其实已经在发生。”
值得欣慰的是,学术界与科研人员的深度参与正为对话注入实质内容,他们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去研发治疗方案、创造社会效益”,而搭建这类长期对话平台,正是推动中外科技界凝聚共识、共享机遇的重要支撑。
作为论坛创办方,中国科协连续七届搭建全球科技对话平台,此次大会以“开放合作月”为契机,推动国际社会就人工智能治理形成共识,让技术变革真正成为惠及人类的发展动能。
开放科学:中国科协与国际伙伴的协同新空间
“开放科学”(OpenScience)与“开放获取”(OpenAccess)是莫兰此次与中国科协探讨的核心合作议题。作为《科学》系列期刊出版人,莫兰将开放科学视为机构核心工作,而中国科协与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合作早已深入。
“我负责期刊出版,我的一些同事负责科技外交和科技政策领域的工作,他们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AST)保持着密切合作,就这些议题(尤其是人工智能及相关政策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开放合作的深层意义,更在于对多元声音的包容。莫兰认为,“开放合作的关键作用在于‘促进对话’——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AST)这类组织能聚集各方力量,共同探讨社会面临的各类问题与挑战。”
这种对话不仅能助力提升公众对科学的信任,更能打破地域与资源的壁垒,让发展中国家的视角与智慧被纳入全球创新体系。
“我们不仅要让中国、美国、欧洲等地区参与进来,还应纳入发展中国家——因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视角,这些多样性对于科技创新至关重要。”
正如莫兰所言,“开放合作的核心在于‘包含所有声音’”,只有让各方观点都得到倾听与重视,才能充分释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创新潜力,为全球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找到更可持续的路径。(记者 李欣哲 武玥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