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产业动态需求间的“学用脱节”问题日益凸显。为破解这一痛点,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启动“适配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研究揭榜工作”,旨在通过政产学研协同发力,构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的新机制,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近日,“适配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研究揭榜”单位名单正式公布,记者就该项目的背景、意义、实施路径等核心问题,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副处长李利利。
聚焦战略领域,破解“供需错位”核心痛点
当前,人工智能、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人才供给滞后于技术迭代速度、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模式难以匹配产业动态需求,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瓶颈。
李利利介绍,此次揭榜工作精准锚定产业人才培养痛点,重点聚焦人工智能、低空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网络安全、高端装备等产业领域。这些领域既是国家战略布局的核心方向,也是技术迭代快、产业带动性强、人才缺口大的关键赛道,亟需打造贯通“产业需求-人才标准-教育培训-能力评价-供需对接”的人才服务生态体系,推动产教协同发展。
“选择这些领域开展研究,就是要紧跟国家战略步伐,推进重点产业领域人才培养适配产业需求,让人才培养始终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李利利表示,此次揭榜工作将引导院校围绕产业实际需求,重构课程体系与培养路径,从源头上解决“企业招不到适用人才、学生找不到对口岗位”的供需矛盾。
借力AI技术,构建数据驱动的人才需求分析体系
与以往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不同,此次揭榜工作的一大创新亮点在于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基于AI专用分析模型的人才需求分析体系,实现了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的转变。“在原有产业集聚区走访、典型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该体系新增三项关键举措,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提供科学支撑。”李利利说。
其一,智能提取产业对人才能力的共性需求。通过对产业政策文本、技术发展报告、海量招聘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AI模型可自动生成岗位能力、知识结构、素养要求的量化图谱。相较于过去依赖毕业生工作后反馈的滞后性调研,这种方式能更精准、实时地捕捉产业需求动态变化。
其二,引入经实证验证的预测模型。此次工作明确要求所用预测模型须具备两年以上实证验证基础,可基于历史数据预测未来三到五年的技术技能发展趋势。比如,在智能制造领域,模型预测工业机器人运维、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等技能将成为未来核心需求,院校据此可提前嵌入前沿技术模块,增强人才培养的前瞻性。
其三,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动态优化。依托实时更新的产业数据库,AI模型每季度对岗位能力图谱进行迭代更新,确保培养方案与产业技术变革同步调整。这种动态适配机制,有效解决了传统培养方案周期长、难更新的问题,让人才培养始终紧跟产业发展步伐。
深化产教协同,探索院校企业“协同育人”新路径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离不开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参与。李利利介绍,此次揭榜工作明确要求,揭榜单位需组建供需双方参与的项目团队,通过校企协同调研、联合制定方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这一机制不仅让院校更清晰地把握企业用人需求,也让企业更早介入人才培养过程,形成 “供需对接、协同育人” 的良性循环。
据悉,在实践中,多所院校已探索出各具特色的产教融合路径。例如,2024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在生物育种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基于纳人AI专用模型分析生物育种产业上中下游企业所需要的共性岗位能力,形成量化能力图谱,支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今年,合肥工业大学基于纳人AI专用模型在集成电路、车辆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进行产教融合课程体系重塑实践。
“我们地处全球安防产业聚集地,参与这项工作既是服务浙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责任,也是破解自身人才培养痛点的关键。”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陈锋表示,该校聚焦“AI+安防”特色领域,计划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智慧安防、应急管理等场景深度融合,探索具有“浙江安防”印记的人才培养模式。
谈及申报适配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研究揭榜工作,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教研室主任刘旭梅表示,当前,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面临“跨领域复合型数字人才紧缺”的行业痛点,学校希望依托“航天特色、校企同源”优势,通过开展适配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研究,来填补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断层。
从服务国家战略到破解产业痛点,从技术创新赋能到深化产教协同,此次“适配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研究揭榜工作”正为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新路径。未来,随着一批批适配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地实施,将为服务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光明网记者肖春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