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AI作曲兴起,如何展现人类创造优势
首页> 科技频道> 人工智能 > 正文

AI作曲兴起,如何展现人类创造优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2 05:05

  【观者有心】

  作者:崔哲(哈尔滨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教授)

  想象一下——耳边传来“巴赫风格”的赋格(复调音乐载体),但作曲家并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MuseNet(深度神经网络音乐生成模型)。或者,舞台上播放的配乐获得了欧洲音乐奖提名,可作者是人工智能AIVA(一款AI作曲引擎)。2025年的今天,AI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音乐生产的方式:它能谱曲、配器、混音,甚至模仿某位作曲家的“手感”。然而现在的问题不再是我们能否抵抗AI,而是在这场浪潮中,人类的创造力该如何被激发?创造优势该如何展现?

  正如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所言——“艺术的意义在于经验的再生与延续”,因此创造力不是静态的遗产,而是一种不断更新的生命力。AI的到来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艺术的本质:什么是人类独有的?我们还能怎样创造?要真正激发创造力,就必须把人放回音乐的中心,让技术成为灵感的放大器,而不是替代者。

  AI能生成“像”的音乐,却无法回答“为什么此刻要这样写”。真正的创造力来自作曲者与世界的独特关系。要激发主体性,我们首先要让创作者重新拥有选择与感受的自由。

  一种可行的做法是建立“人机共创实验室”。让AI不再只是工具,而是合作者。例如,音乐家可以利用AI提供素材草图,再根据个人情绪、文化背景重组它,形成具有个性印记的新作品。瑞典作曲家安娜·索德伦在其作品《Echoes of Code》中,就将AI生成的旋律片段通过即兴演奏不断变形,使技术成为情感的触发点。

  另一种做法是,可以推广“创作轨迹记录”制度。通过数字日志记录作曲过程中的关键决策、素材修改与情感反应,让作品呈现出“人思考的痕迹”。这不仅是版权保护,更是一种文化声明——音乐仍属于有血有肉的创作者。

  AI可以模仿风格,却模仿不了情绪的复杂性。激发创造力的关键,是让音乐重新成为情感的现场。情感并非浪漫的附加,而是人类艺术不可替代的根源。

  “情绪数据化作曲”是一种可行的创新尝试。这种作曲方式,通过采集作曲者的心率、脑电、呼吸节奏,将其映射到音色与节奏变化上,让音乐成为“情绪的物理记录”。美国作曲家托德·马奇就曾以此创作“心跳交响曲”,实现了技术与心灵的互动。

  同时,应当鼓励“文化记忆编码”实践。每位创作者都有独特的文化语境——方言的音调、民族乐器的呼吸、地方戏曲的韵律。将这些元素数字化并嵌入AI系统,不是为了复制,而是为了保留文化的多样性。这让音乐成为一个“活着的档案”,也让AI学习到人类经验的丰富与差异。

  如果说AI让创作门槛降低,那么教育的使命就是让“思考”门槛提升。未来的音乐教育,应该更像艺术孵化器,而非技能训练营。例如,在芬兰西贝柳斯音乐学院,他们开设了“即兴与跨界合作”课程,让作曲学生与舞蹈、美术、科技专业学生共同完成跨感官创作;或者开设“算法批评”课程,让学生分析AI训练数据中的文化偏见,学习如何与机器对话。以上实践表明,这种跨界教育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原创性与合作思维。

  我们还可以从作曲理论课程中选取一些课尝试改革与升级。《和声学》:跳出大调/小调框架,探索微分音、频谱和声、多重节奏——AI难以“套公式”。《作品分析》:不仅看结构,还要分析AI的训练数据和算法偏见,讨论文化风险。《视唱练耳》:加入跨感官训练(色彩—音高、空间—节拍、触觉—音色),并在即兴合奏中培养快速反应和协作能力。

  在制度层面,音乐产业也需构建“透明共创机制”。在韩国,有厂牌规定所有含AI生成部分的歌曲必须标明“AI参与比例”,并公开训练数据的来源,这既是版权保护,也是尊重听众的知情权。在国内,B站的一些音乐UP主,会在视频中同步展示自己的创作过程,包括即兴演奏、删改旋律、调整节奏等,让观众在“看着音乐诞生”的同时,对作品的独特性有了直观感受。

  为了凸显“人”的重要性,在产业方面,我们可以尝试:将作品分成人类创意层、算法生成层、演绎层,按比例分配收益;发行作品时附上生成日志,便于评审和维权;上线前做文化风险评估,防止挪用特定群体的音乐元素。

  在演出方面,可以尝试:实时投影创作者的决策路径,让观众“看见”音乐如何被改变;保留换气、指尖摩擦等“脆弱的声音”,让舞台更有人味;让观众的心跳、呼吸等数据实时参与音乐生成,每一场都独一无二。

  AI能快速生成“听起来不错”的音乐,但那些源于个人生命体验、文化记忆、独特感知的作品,只能由人类创造。这是音乐文明的基因,也是未来艺术进化的种子。

  人工智能不会终结人的音乐,反而提醒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创造。激发创造力,不在于拒绝技术,而在于让技术激起新的思考与表达。未来的音乐世界,也许不再区分“人”与“机”的作品,而是区分“有没有灵魂”的作品。只要人类仍然拥有好奇心、共情力与想象力,音乐就不会被取代。因为真正的旋律,始终来自我们内心最深处的震动。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2日 13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夜迎“双十一”

  • 大理崇圣寺三塔安装避雷装置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使用供暖设备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
2025-11-10 10:17
我们将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人才需求,顺应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趋势,立足产业需求侧职责定位,多措并举加快推动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等,依托项目培养高技能人才。
2025-11-10 10:07
ASC26报名链接:https://www.asc-events.net/StudentChallenge/ASC26/Register.php
2025-11-07 15:58
北京时间2025年11月6日11:00—14:00,地磁发生强烈扰动,达到大地磁暴水平(Kp=7),为橙色警报级别。
2025-11-07 13:39
阿特拉斯的成功观测是天问一号的一次重要拓展任务,利用探测器观测暗弱天体为天问二号开展小行星探测进行了技术试验,积累了经验
2025-11-07 09:37
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近日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据介绍,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1年2月进入火星环绕轨道,迄今已稳定运行4年8个月,目前状态良好。
2025-11-07 09:31
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产业创新发展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凝聚产业国际合作发展共识,推动构建开放包容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
2025-11-07 09:29
谈及人形机器人何时能从“炫技”转向应用落地,优必选科技副总裁焦继超提出了分阶段的发展预期。中国电子学会机器人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乐聚智能(深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冷晓琨表示,预计明年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会出现采购交付数量过万台的企业。
2025-11-07 09:28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目光投向脑疾病领域,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了“诊断—监测—治疗—预测”一体的大脑实时“观景”。一方面,脑机接口技术可以让神经系统“说话”,通过高精度解码神经信号实现对大脑的“意念读取”和精准诊断。
2025-11-07 09:18
遥远恒星大气爆发活动的起源区域有哪些特征,人类至今知之甚少。但科学家们正在通过分析太阳爆发活动,探究恒星大气爆发活动的奥秘。
2025-11-06 10:35
这几年,子午工程已经有不少应用场景。例如在航天员出舱时,提前进行空间天气预报,避免在太阳风暴来临、空间有高能粒子时出舱,保护航天员健康安全。
2025-11-06 10:34
智能穿戴设备产品形态从手环、手表延伸至耳机、眼镜、戒指等形式,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改变了消费者生活方式,推动着健康管理、时尚消费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
2025-11-06 10: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