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如何重塑下一代“认知力”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如何重塑下一代“认知力”

来源:光明网2025-11-20 20:47

  在GET2025教育科技大会上,猿编程创始人李翊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究竟应该培养孩子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去应对未来?”对此,他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教育需要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孩子的认知发展。

  “未来每个人都会使用人工智能,就像今天每个人都会使用互联网一样,但是能够平等地和人工智能协作的能力,并不一定是每个人都有的。”李翊认为这种与AI平等协作的能力,不仅需要理解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更需要人自身认知能力的系统性提升。

  基于这一认知,猿编程将其课程理念升级为“4C体系”,即Cognition(提升底层认知能力)、Complex thinking(锻炼复合思维能力)、Confidence & Driver(促进自我效能)、Cross-discipline(赋能学科融合)。李翊解释:“我们希望整个编程课程能够为孩子们在青少年时期的认知发展创造环境,这不仅仅是学会一项技能或一种科技特长,更可能是抓住未来机会的一种思维方式。”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如何重塑下一代“认知力”

猿编程创始人李翊介绍“4C体系”

  在AI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但人的认知能力、思维结构、情绪状态却成为教育中更为珍贵的部分。李翊将人的“底层认知能力”比作电脑的CPU和内存,强调它是可以锻炼和提升的。他认为,现代孩子普遍面临专注力缺失的问题,而这并非出于习惯不佳,而是大脑前额叶发展不足。“就像举不起哑铃,不是不想举,而是肌肉力量不够。”编程因其特有的即时反馈循环机制,成为一种有效的“认知锻炼”。孩子通过不断调试代码、解决问题,在主动专注中重塑自己的大脑。

  除了认知能力,“自我效能感”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李翊谈到,当下不少孩子因学习压力而产生情绪问题,甚至抑郁、退学,根源往往不是能力不足,而是自我效能感的缺失。“人不会因为某一次巨大幸福就拥有幸福感,而是从小到大的点滴积累。”编程恰恰能提供这种“微小的成功体验”。一个孩子只需写两行代码,就能让屏幕上的小鸟出现;再改一个参数,小鸟就能飞起来。这种低门槛、快迭代的过程,让孩子在一次次“我做到了”的体验中建立信心,形成积极的心理循环。

  而“复合思维能力”与“学科融合”则指向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李翊展示了孩子们设计的智能小夜灯、自动太阳能板等作品,它们背后是“感知-决策-执行”的智能逻辑,也融合了物理、数学、工程等多学科知识。他特别提到一个案例:两个光敏传感器在控制舵机时出现抖动,孩子们通过调整阈值解决了问题。“他们会体验到现实世界与理想公式存在偏差,而存在这种偏差才是真实的世界。”这种从实践中得来的认知,是课本无法替代的智慧。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如何重塑下一代“认知力”

猿编程创始人李翊介绍猿编程AI教育实践

  在推动AI教育普惠方面,猿编程已构建覆盖家庭与校园场景的多元产品生态。据介绍,其产品累计服务学员超800万,校园业务覆盖全国30多个省级行政区、4500余所学校。新推出的“星瀚”智能套装集成大模型技术,配备丰富传感器与执行器,支持学生开展从智能汽车到智能家居等一系列实践项目,系统性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为推动产学研融合,2025年6月,猿编程与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共同启动“编程教育对青少年AI意识及认知能力发展影响”课题研究,旨在为AI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构建科学体系。在本届GET大会上,猿编程也凭借其在教育创新上的持续探索,荣获“教育品牌影响力奖”。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如何重塑下一代“认知力”

猿编程获得“教育品牌影响力奖”

  “人工智能可以在某个专项领域非常精深,但真正把各种学科贯通,实现0-1颠覆式创新的智慧,还需掌握在孩子们手中,孩子们的大脑里。”李翊总结道。在AI重塑世界的今天,教育的使命或许正是回归于人本身——塑造下一代驾驭未来,而非被未来驾驭的智慧。(李欣哲)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音舞诗画《家住淮河边》在蚌埠首演

  • 初冬盛景如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资本加速布局6G生态……尽管6G网络预计将在2030年开始部署,但我国6G产业布局正加速铺开,呈现政策护航、技术攻坚、资本活跃的特征。
2025-11-20 09:11
谷山梁3吉瓦/12.8吉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可向电网输送36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电力。“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放电时为发电企业,充电时视同电力用户,电网的峰谷电价价差形成利润空间,吸引企业投身于此。
2025-11-20 09:11
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就诞生在我的家乡唐山。我为之骄傲。为此,大学学习机械制造与设计专业的我,毕业后,就一头扎进轨道交通检测设备研发领域。
2025-11-20 04:25
常有人说,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而我从事的工作是,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燃烧系统高精密产品的生产加工,所以大家都叫我“火箭心脏钻刻师”。
2025-11-20 04:25
四川全口径外送电量已超1.9万亿千瓦时。这一规模相当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全年用电量之和,标志着四川落实“西电东送”能源战略取得丰硕成果,
2025-11-20 04:25
大国重器又传好消息!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装置建成运行仅两个月,就取得首个物理成果——测量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结果比此前实验的最好精度提升了1.5~1.8倍。
2025-11-20 04:35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