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石峁古城人群从哪来?殉葬制度有何玄机?最新古DNA研究给出答案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石峁古城人群从哪来?殉葬制度有何玄机?最新古DNA研究给出答案

来源:光明网2025-11-27 08:30

  历时1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科研团队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对169例古代人骨样本开展大规模、高分辨率核基因组研究,首次以确凿的遗传学证据揭开了石峁古城的人群来源、社会结构等千古谜题。

石峁古城人群从哪来?殉葬制度有何玄机?最新古DNA研究给出答案

石峁城

  11月27日,这项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的成果,首次用古DNA重建中国最大规模、具清晰早期国家特征的史前城址的复杂社会组织结构与复杂多元的人群遗传特征,受到Nature重点推荐。

  锁定本土起源!144例基因组证实石峁人群“陕北根脉”

  石峁遗址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沙漠的交界带,是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其复杂的城防布局、多元的祭祀遗迹与高等级的文物遗存,展现出典型的早期国家形态与高度的社会复杂化程度。

石峁古城人群从哪来?殉葬制度有何玄机?最新古DNA研究给出答案

石雕

  长期以来,石峁文化人群来源存在“本地演化”与“中原迁入”两种争议。研究团队创新采用覆盖石峁古城(皇城台、内城、外城)及周边、晋南144例核基因组样本分析,打破以往线粒体或小范围全基因组研究的局限,首次证实:石峁不同等级人群及卫星聚落居民,主体遗传成分高度一致,均源自陕北本地仰韶晚期人群(以五庄果墚遗址为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陕北仰韶晚期人群虽与同期河南地区农业人群遗传相似,但存在独特的额外祖先成分,与黑龙江流域、山东新石器时代早期或西藏相关古人群遗传相似度较高。此外,部分石峁人群个体携有少量北方草原裕民成分相关人群和南方沿海稻作人群祖源成分,但并未改变主体人群的遗传连续性,印证了石峁文化深厚的本土根基。

  穿越黄河与草原的人群迁徙与交流

  作为农牧交错地带的核心都邑,石峁文化展现出强烈的开放性与交融性。基因组分析证实,石峁文化人群与晋南陶寺文化人群共享相近祖源,二者均与陕北仰韶晚期人群存在极强遗传联系,揭示了中原与陕北地区人群的同源性。 

石峁古城人群从哪来?殉葬制度有何玄机?最新古DNA研究给出答案

石峁文化主体人群及离群个体的遗传结构示意图

  在北方草原方向,从仰韶晚期到龙山时期,石峁及周边遗址均发现携有高比例裕民文化人群成分的个体,说明陕北本地与北方草原存在长期迁徙互动。而南方沿海稻作人群的遗传成分在石峁部分个体中被检测到(占比10%-30%),则为史前稻作农业北传提供了关键遗传学证据。研究同时表明,石峁主体人群未含欧亚西部草原、中亚等地区古人群成分,呈现出“主干清晰、多元交融”的动态形成过程。

  四代谱系,解码早期国家“父系等级社会”运行规则

  石峁古城的殉葬现象与社会结构,曾是学界“看得见却读不懂”的谜题。此次研究有两大发现:一是为超大规模史前城址(石峁)重建横跨四代的家族谱系,清晰发现石峁社会以“父系亲缘”为核心体系——男性墓主主导谱系,配偶来自外家族,父系Y染色体单倍型单一、母系线粒体多样,印证父系继承制。

石峁古城人群从哪来?殉葬制度有何玄机?最新古DNA研究给出答案

样本来源地理位置及年代

  二是首次用古DNA解析殉葬制度背后的社会逻辑:外城东门“头骨坑”的男性为主导的人祭、贵族墓以女性为主导的人殉的性别分化,人祭或人殉与墓主无明确亲缘关系、仅皇城台人殉间有亲缘的差异,结合高等级家族“零近亲婚配”现象,暗示着,在石峁文化较高社会地位的家族中,近亲婚配可能被有意识的规避或较为少见。这为东亚早期国家权力继承、阶层划分提供唯一直接遗传学证据。

石峁古城人群从哪来?殉葬制度有何玄机?最新古DNA研究给出答案

石峁遗址内亲属关系和社会组织形式示意图

  专家介绍,这一研究通过古基因组学证据,系统揭示了中华早期文明—石峁文化的人群来源和社会结构,具有多重开创性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证实石峁文化主体人群源于陕北本地仰韶晚期居民,为中华文明在本土“连续演化”提供了坚实遗传证据。其次,揭示石峁文化人群与周边陶寺文化人群、草原裕民文化人群、南方稻作农业人群的遗传联系,展现了“多元”文化在史前时期的广泛互动。

石峁古城人群从哪来?殉葬制度有何玄机?最新古DNA研究给出答案

石峁韩家圪旦墓地和寨山遗址重建家族谱系示意图及对应墓葬位置

  最关键的是,研究揭示了石峁社会以父系亲缘为核心的运行体系。从“人群互动”与“社会结构”两个维度为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组织范本。这些发现深化了我们对早期国家形态和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路径的认识,为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做出里程碑式的贡献。(光明网记者 宋雅娟)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二号与空间站完成对接

  • 我国在建最北高铁全线铺轨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了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全国科普月、科学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智能体、创新文化、工业遗产、场景创新、科幻产业。
2025-11-27 05:40
近期,在一些电商平台,有买家利用AI技术制作假图,伪造商品质量问题,向商家骗取“仅退款”,引发大家关注。利用AI造假骗取退款,既反映出这些人的诚信缺失,更触碰了法律红线。
2025-11-27 09:07
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祥云”载人飞艇可用于大型活动期间的空中安保巡逻、交通流量监测或承担城市形象的空中展示平台。
2025-11-27 09:06
稀土纳米晶是发光材料中的“绝缘宝石”,虽具有巨大的发光潜力,却因自身局限无法被电流直接“点亮”,成为其实现光电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根本瓶颈。
2025-11-27 05:40
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因任务规划调整,2026年我国将组织实施天舟十号、神舟二十三号、神舟二十四号、梦舟一号4次飞行任务。
2025-11-27 05:40
广西梧州苍梧县沙头镇龙科村,稻田、房屋、道路、小河勾画出美丽丰收画卷。 春采茶、夏摘花、秋收果、冬育苗,如今在都镇湾镇,一朵朵洁白芬芳的栀子花,成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2025-11-27 07:38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5年版),共有376项技术入选,其中新增入选186项,与2022年版相比有了大幅更新。
2025-11-26 10:2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近日举办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
2025-11-26 10:24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看似细微的“场景”二字,实则内蕴驱动产业变革、催生颠覆性技术的巨大能量,是撬动全局创新的重要支点。
2025-11-26 10:22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温源从中交集团获悉,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25日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完成全部海上试验项目,顺利返航停靠江苏启东振华船厂码头。“通浚”轮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最大舱容达38168立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025-11-26 10:15
日前,记者来到广西南宁东部新城的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的机械臂精准协作,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每天超10万颗电池下线发往全球。依托面向东盟的比较优势,南宁将新能源电池产业列为核心牵引性产业,以全产业链思维开展精准招商。
2025-11-26 10:13
传统无机颜料虽然色彩稳定,却因重金属添加而存在健康风险隐患。“新型稀土环保颜料的呈色策略突破了传统颜料的局限,其出现及量产不仅解决了传统颜料有毒性、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在稳定性和生产成本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2025-11-26 10:06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
2025-11-25 03:05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了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在宇宙暂现天体、宇宙线传播、太阳爆发等领域取得的系列重大科学突破。
2025-11-25 03:0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系统也刮起了AI风。
2025-11-25 03:05
燕矶长江大桥是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重要配套工程,是鄂黄第二过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11-24 09:02
11月23日,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在北京开幕。
2025-11-24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