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古建筑智慧走进DNA,我国科学家开发出新型基因编辑工具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古建筑智慧走进DNA,我国科学家开发出新型基因编辑工具

来源:光明网2025-11-27 12:07

  “不用一颗钉子,仅凭榫头与卯眼的精准契合,就能让建筑稳立千年。”这一传承千年的中国古建筑榫卯智慧,如今在作物基因编辑领域再现光芒。11月18日,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张华伟研究员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李家洋院士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Molecular Plant》发表的一项研究,让源于中国古建筑的榫卯智慧,成为破解作物育种“卡脖子”难题的关键密码。

古建筑智慧走进DNA,我国科学家开发出新型基因编辑工具

  在农业育种领域,精准、无瘢痕的DNA片段插入与替换,是培育高产、抗逆、优质作物品种的核心技术,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长期以来,我国精准基因编辑技术高度依赖国外先导编辑系统(prime editor),核心工具的“受制于人”成为制约农业自主创新的突出瓶颈。“就像盖房子没有合适的建筑工具,即使有好的设计方案也难以高效实施。”张华伟介绍,除先导编辑系统之外,当前主流基因编辑技术实施精准编辑要么效率低,要么精准度不足,难以满足育种实践的迫切需求。

  古法新用,构建DNA层面的“榫卯结构”

  “传统木工通过榫头与卯眼的精准咬合实现木料拼接,我们将这一智慧应用到分子层面,让DNA片段实现‘严丝合缝’的定向整合。”张华伟介绍,MT系统的核心设计思路,就是打造一对“分子级榫卯”,解决传统技术效率低、容易留下多余片段的难题。

  要实现这种精准拼接,第一步是打造“基因卯眼”。研究团队借助张华伟研究员在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高彩霞团队参与开发的AFID系统,在水稻DNA的目标位置“剪”出一个特殊切口。这个切口不像普通剪刀剪出来的平整断面,而是带有一段向外突出的“小尾巴”,就像卯眼边缘预留的凹槽,为后续拼接提供了精准的“对接位”。

古建筑智慧走进DNA,我国科学家开发出新型基因编辑工具

MT系统原理示意图

  有了“卯眼”,还要搭配量身定制的“基因榫头”——这是一段在实验室里合成的DNA片段。研究人员为这段DNA两端也设计了“小尾巴”,而且这段“尾巴”的长度、结构和“卯眼”上的完全匹配,就像榫头的凸起刚好能卡进卯眼的凹槽;同时还会给“榫头”做两层“保护”:一层让它更容易和“卯眼”粘在一起,另一层防止它在细胞里被提前“破坏”,确保拼接时是完整无损的,能正常发挥作用。

  当“榫头”和“卯眼”的“小尾巴”精准对接后,就能实现DNA片段的定向插入。如果需要替换一段DNA,研究人员会在需要替换的DNA两端各“剪”一个“卯眼”,再准备一段两端带“小尾巴”的新DNA作为“双榫头”,这样就能把旧片段替换成新片段。整个过程无任何冗余序列残留,真正实现“无瘢痕编辑”,彻底突破传统技术瓶颈。

  多位点实验验证,效率与精准度双突破

  为全面验证MT系统性能,科研团队在水稻多个关键基因位点开展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在编辑效率与精准度上均实现显著突破。

  在单TC基序靶点测试中,针对GRF1基因位点插入21 bp miR156识别序列时,MT系统中MT2类型的精准插入效率达29.04%,是传统Cas9系统(6.83%)的4倍以上,且没有出现反向插入的情况;在NRT1.1B、ACTIN1等基因位点的测试中,MT2系统精准插入效率分别达28.13%、16.46%,较传统Cas9系统提升1.66至6.10倍,其中ACTIN1基因与3×Flag标签的融合蛋白经检测可正常发挥作用。

  在多TC基序靶点测试中,针对含3个TC基序的IPA1基因位点插入21 bp miR396识别序列时,当“榫头”的“小尾巴”长度为8nt,MT2系统正向插入效率达83.54%,精准插入效率峰值高达59.47%,是传统Cas9系统(最高11.09%)的7倍以上;在含2个TC基序的SLR1基因位点插入64 bp翻译增强子后,精准插入效率达33.63%,且编辑后的水稻株高明显降低,SLR1蛋白含量提升,证明编辑后的基因能正常发挥作用。

  在片段替换实验中,传统Cas9系统在NRT1.1B、D53等基因位点没能实现有效替换,而MT2系统在NRT1.1B位点精准替换效率达21.9%,在D53位点达27.13%,编辑后的水稻都表现出预期的优良性状,且没有留下多余片段,性能优势十分明显。

  自主创新,为粮食安全筑牢技术根基

  “MT系统的研发成功,为我国作物育种提供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底盘技术工具。”李家洋院士表示,该系统不仅实现了高效、精准的基因编辑,更有望突破大片段基因编辑技术难题,为作物功能基因研究、优良性状快速导入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据了解,MT系统未来有望广泛应用于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及经济作物的育种实践,在抗病、抗逆、品质改良等性状培育中具有广阔前景。随着长片段“榫头”制备技术的进一步优化,该系统未来可实现更大片段DNA的精准插入与替换,为解决作物复杂性状改良、合成生物学元件整合等行业难题提供新路径。

  中国农业大学赖锦盛教授认为,这一创新性巧妙设计兼具“精准性”与“高效性”双重优势,也为大片段编辑提供了可行路径——未来只需优化带有互补粘性末端的长片段供体制备技术,即可实现基因组大片段的精准插入与替换,为攻克复杂性状改良难题奠定基础。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指出,这一系统的建立将有助于在育种实践中,赋能主粮、经济作物的性状改良,加速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培育,助力破解“抗逆必减产”等行业困局。更重要的是,MT系统的自主知识产权属性,将推动我国精准编辑领域从“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型,增强在全球种业竞争中的话语权,为保障国家种源安全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彰显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创新力量。(光明网记者宋雅娟)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西北首家市内免税店在西安正式开业

  • 香港各方紧张救援大埔火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了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全国科普月、科学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智能体、创新文化、工业遗产、场景创新、科幻产业。
2025-11-27 05:40
近期,在一些电商平台,有买家利用AI技术制作假图,伪造商品质量问题,向商家骗取“仅退款”,引发大家关注。利用AI造假骗取退款,既反映出这些人的诚信缺失,更触碰了法律红线。
2025-11-27 09:07
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祥云”载人飞艇可用于大型活动期间的空中安保巡逻、交通流量监测或承担城市形象的空中展示平台。
2025-11-27 09:06
稀土纳米晶是发光材料中的“绝缘宝石”,虽具有巨大的发光潜力,却因自身局限无法被电流直接“点亮”,成为其实现光电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根本瓶颈。
2025-11-27 05:40
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因任务规划调整,2026年我国将组织实施天舟十号、神舟二十三号、神舟二十四号、梦舟一号4次飞行任务。
2025-11-27 05:40
广西梧州苍梧县沙头镇龙科村,稻田、房屋、道路、小河勾画出美丽丰收画卷。 春采茶、夏摘花、秋收果、冬育苗,如今在都镇湾镇,一朵朵洁白芬芳的栀子花,成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2025-11-27 07:38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5年版),共有376项技术入选,其中新增入选186项,与2022年版相比有了大幅更新。
2025-11-26 10:2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近日举办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
2025-11-26 10:24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看似细微的“场景”二字,实则内蕴驱动产业变革、催生颠覆性技术的巨大能量,是撬动全局创新的重要支点。
2025-11-26 10:22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温源从中交集团获悉,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25日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完成全部海上试验项目,顺利返航停靠江苏启东振华船厂码头。“通浚”轮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最大舱容达38168立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025-11-26 10:15
日前,记者来到广西南宁东部新城的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的机械臂精准协作,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每天超10万颗电池下线发往全球。依托面向东盟的比较优势,南宁将新能源电池产业列为核心牵引性产业,以全产业链思维开展精准招商。
2025-11-26 10:13
传统无机颜料虽然色彩稳定,却因重金属添加而存在健康风险隐患。“新型稀土环保颜料的呈色策略突破了传统颜料的局限,其出现及量产不仅解决了传统颜料有毒性、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在稳定性和生产成本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2025-11-26 10:06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
2025-11-25 03:05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了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在宇宙暂现天体、宇宙线传播、太阳爆发等领域取得的系列重大科学突破。
2025-11-25 03:0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系统也刮起了AI风。
2025-11-25 03:05
燕矶长江大桥是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重要配套工程,是鄂黄第二过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11-24 09:02
11月23日,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在北京开幕。
2025-11-24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