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做咨询服务要顶天立地。顶天,对接国家战略;立地,扎根地方需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这样概括自己多年来服务湖北发展的思路。
从推动光电子产业崛起,到破解南水北调生态难题,再到以“时空智能学”开拓未来赛道,这位年过八旬的院士以务实创新姿态,将科研智慧转化为地方发展的“金钥匙”。
瞄准地方真问题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湖北研究院(以下简称“湖北研究院”)的成立,源于一次提早布局的共识。
2018年,湖北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成为中国工程院与省级人民政府共建的首家地方研究院,李德仁院士受命担任该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共建方案创新性提出“央地共投”模式:中国工程院、湖北省及武汉市每年安排专项经费,鼓励院士为地方发展把脉开方。
“院士团队瞄准地方发展问题提出咨询课题,谁的课题瞄准的问题精准,谁拿到咨询项目经费,类似揭榜挂帅。”李德仁说,央地协同模式,既充分发挥了中央科研资源的优势,也有效激发了地方对接需求的内生动力。
这套机制的优势很快显现:湖北研究院面向全国院士征集咨询项目,将课题分为重大、重点、一般三个档次,立项后严格管理考核。李德仁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为确保咨询报告的质量与实效,湖北研究院建立了评级机制,给院士的咨询服务“打分”,确保咨询报告管用、见效。“咨询不是纸上谈兵,要盯着地方最急、最盼的事做。”李德仁强调。
咨询项目成果落在文字上,更体现在实践中。
近年来,李德仁带领团队扎根湖北发展实际,交出了一份份优秀的服务答卷:在自然资源保护、城市智慧管理、大健康与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创崭新的实景三维、数字孪生应用;推动建设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的“东方慧眼”智能遥感卫星星座,力争为空天信息领域创造万亿级产业……
截至目前,依托院士专家团队开展战略咨询研究,湖北研究院已累计实施173项咨询项目,形成315篇院士建议,多项成果获得中央及省部级领导批示。2024年,湖北研究院在中国工程院组织的地方研究院综合评估中获评优秀等次,并成功打造“荆楚院士行”等高端学术活动品牌。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湖北展示与转化中心累计参观人次已超过100万,多位院士的成果已成功落地转化。
开拓发展新赛道
“湖北要发展,不能只追着现有赛道,还要创造新赛道。”李德仁在全球率先提出“时空智能学”概念。
李德仁解释,“时空智能学”即通过通信导航遥感卫星、无人机、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算法的融合,完成“人想做但做不好,以及人不想做”的事情,助力湖北培育新质生产力。
如今,“时空智能学”已应用于多个领域:在电力领域,无人机巡线、机器人巡检实现智慧电网无人化管理;在农业领域,北斗卫星实现精准播种收割,高光谱遥感监测农作物长势与病虫害,助力稻米产业走向精准种植等。
未来,李德仁团队还将立足湖北优势,助力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产业发展,让科技真正成为地方发展的加速器。
“当然,我们的科技创新要尽可能造福更多人,不仅服务当地,也要造福全国,甚至惠及世界。新时代的中国科技工作者要有这样的视野和信心。”李德仁说。
开会、作报告、指导学生……虽然已经退休,但86岁的李德仁依然忙得停不下来。
为什么年事已高却精力充沛?李德仁经常说,享受时代红利的同时,要多问自己“为社会、为国家做了什么”,在服务中找到人生意义和前行动力。
“物质的追求有限,但价值的创造无限。”李德仁语重心长地说,“中国有进步,还可以更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需要一代接一代年轻人的努力。”
采访尾声,李德仁反复叮嘱,要朴素讲道理、传递正能量。“报道不要吹捧我,我只是一个想做点实事的普通老百姓。”
不慕虚名,只求实功,用一次次精准咨询、一个个落地项目,书写“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这份脚踏实地的务实、胸怀家国的担当,正是李德仁服务地方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