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黄荣丽、王中贝
近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评选出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其中“工业遗产”成为热词之一。主题为“保护·传承·利用”的第四届国家工业遗产大会也于11月中旬成功召开。截至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公布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工业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见证了科学技术对于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历程,是见证我国工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活化石”,其本身就是一座蕴藏丰富知识的“天然科普课堂”,为当代科普提供了鲜活且深厚的优质素材。它们将抽象的科学原理、工程技术置于真实可感的历史场景中,为公众提供了沉浸式理解工业文明的直观认知路径。
然而长期以来社会对其关注多集中于历史文化层面,对其蕴含的科学原理、技术工艺与生态思想等科普价值的挖掘相对不足。且过去常将遗产保护与科普传播割裂开来,认为遗产只需“静态守护”,却忽略了其作为科普载体的教育功能。事实上,让公众通过工业遗产理解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保护。如工业遗产名录中的矿场能够展现力学与矿物学应用,油田场景揭示地下资源开采智慧,酒厂体现微生物发酵的控制艺术,船厂则融合流体力学与传统工艺。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去观察、去感悟,才会对科技发展产生浓厚兴趣,进而主动传承相关知识,这种“理解式保护”比单纯的“隔离式守护”更有效,也更能让工业遗产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和实现更长久的保护。
充分挖掘与激发工业遗产的科普价值,需创新传播方式,让工业遗产中的科普资源“活”起来。一方面,采用新媒体技术突破传统的“参观+讲解”模式,如通过AR、VR技术使观众沉浸式体验,近距离观察精密齿轮的联动方式与传动原理,或是目睹矿石在虚拟高炉中熔化为铁水的完整冶炼反应;设计互动化游戏,让用户扮演船舶设计师,模拟从船型线图设计、龙骨铺设到舱室布局的完整过程,在游戏闯关中掌握浮力、稳定性与材料结构原理。另一方面,创新传播渠道扩大科普覆盖面。一是结合研学实践打造沉浸式科普课堂。如通过“‘一日工程师’项目制研学”,让学生扮演不同工种的工程师,通过破解蕴含物理、化学知识的线索来协同解决生产难题。二是基于不同群体需求提供分众化的科普,如针对青少年设计趣味性互动科学课程,针对老年群体则提供贴近生活的科学解读短视频。这些多层次、创新性的方式能让科普内容变得生动,使历史积淀的科学智慧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充分挖掘与激发工业遗产的科普价值,还需合理平衡公益属性和商业开发的关系。一方面,工业遗产的科普传播应坚守其公共性和教育性的核心价值,明确公益优先的原则,保障基础科普资源如线上数字博物馆免费开放,确保公众能够无门槛获取相关科学知识。另一方面,适度的商业开发反而能为科普事业注入活力,如开发融合工业遗产科技元素的文创产品,推出付费沉浸式科普体验,不仅可以让公众把“科学知识”带回家,也能为遗产保护和科普活动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工业遗产既涵盖建筑、机械、档案等物质遗存,也包括工艺流程、生产技能等非物质要素,每一处工业遗产都是科学技术驱动工业发展的生动见证,对其科普价值进行深入挖掘,既能助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又能促进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带来科技、文化、经济与生态等多重价值。未来,我们应进一步打破“遗产止于保护”的思维局限,推动遗产保护与科普工作深度融合,使每一处工业遗产都成为传播科学知识、培育科学精神的开放式课堂,让工业遗产中积淀的智慧成为推动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