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11月,福建农林大学的菌草源广场,有个特别的画面:汤加国王图普六世亲手种下一株菌草。这株看似普通的草,对人口仅10万、农业就业占比四成的汤加而言,却是当地农户口中的“幸福草”,是能解决温饱的“救命草”,更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共享发展机遇的见证。
为何这株草能成为“国家名片”?它如何从福建走向107个国家和地区?今天,一起来揭开这株“中国草”的秘密。
菌草为何被称为“致富草”?
菌草是什么?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可用作食用菌、药用菌栽培的高大草本植物。
很多人认识菌草,是通过《山海情》里的凌一农教授——不穿西装、钻菇棚,带着农户种双孢菇脱贫。这个角色的原型,正是被称作“世界菌草之父”的林占熺。他与菌草的缘分,始于40多年前的“菌林矛盾”。
《山海情》中的凌一农教授正在给菌草栽培的双孢蘑菇施肥(图左)
福建农业大学林占熺教授正在检查菌草栽培灵芝的生长情况(图右)
当时我国引进段木栽培香菇技术,砍树截段就能种菇。这种模式“短、平、快”,很多人因此脱贫致富。但段木栽培法以消耗大量木材为代价,老百姓腰包鼓了,青山却秃了。“菌林矛盾”由此产生。
林占熺站了出来。20世纪80年代起,他从芒萁、五节芒等野生草本植物中筛选试验,用“三级系统选育法”筛选适合做培养基的草种,终于在1987年实现“以草代木”种菇,这项成果被专家鉴定为“国内外首创”。
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郝家桥镇团结村的巨菌草收割现场。
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摄
自1997年,菌草技术被列为“闽宁协作对口帮扶项目”,菌草开始在宁夏种植,仅用10年时间,就使宁夏1.75万农户受益,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被当时的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典型扶贫案例。
如今,这项技术已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6个县(市、区)推广,带动超千万农户增收,节约木材超千万立方米。
菌草何以全球“圈粉”?
菌草的本领远不止种菇。它根系发达、光合效率高、耐逆性强,可以做饲料、有机肥料,还是生态修复的“好手”。其中,巨菌草高度可达7米,富含内生固氮菌,可在坡地、沙地、盐碱地快速生长,能有效改良盐碱地。
这种“一草多用”的特性,让菌草在全球广受欢迎。汤加等太平洋岛国长期面临土地稀缺、海盐侵蚀、农业基础薄弱、气候灾害频发等问题,而菌草技术恰恰是针对这些短板提供的多重解决方案。
菌草(资料图)图源:福建农林大学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优秀菌草品种曾创下每公顷年产鲜草853吨的纪录。更因为菌草让当地百姓增收致富,他们把菌草称作“中国草”,甚至给孩子取名为“菌草”。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评价称,菌草技术的推广可以加强发展中国家知识储备和国家能力,更好助力可持续农业和环境发展。
有人说,不就是一项农业技术?但从“Juncao”这个国际通用名里,能看到更深的逻辑。1996年首届菌草国际研讨会,有人提议用英文命名,林占熺的女儿林冬梅坚持用汉语拼音,“要让全世界知道,这是中国人发明的技术。”
如今,菌草技术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推广,可服务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13个。
现在再看汤加国王种下的这株菌草,就懂了它的意义:它不只是一株植物,更是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落地,是“共享机遇”而非“独享成果”的大国担当,也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看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齐头并进的可能性。(光明网记者宋雅娟)
资料来源:福建农林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环球时报》、新华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