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树轮“开口说话”!科研人员摸清故宫古建筑木构件“身份”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树轮“开口说话”!科研人员摸清故宫古建筑木构件“身份”

来源:光明网2025-11-28 16:53

  【科研论文科普解读】

  当你漫步北京故宫,抚摸着那些历经数百年风雨的木构件,是否会好奇:这些木材来自何方?它们见证了哪些王朝更迭?如今,科学家从树轮中找到了答案——通过分析树轮中的氧同位素,不仅精准确定了故宫木构件的建造年代,还成功追溯了其产地来源,为古建筑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窗。

  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npj遗产科学》(npj Heritage Science),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资助。

  木构件“身份成谜”?传统方法犯了难

  作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故宫的每一根木构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但长期以来,古建筑的年代鉴定和历史研究主要依赖史料记载和形制分析,这两种方法都存在明显局限。

  许多单体建筑缺乏明确的文献记录,而形制研究又带有主观性和变异性,导致其建造年代、修缮历史等关键信息难以得到科学精确的判定。以故宫大高玄殿的九天应元雷坛殿为例,其屋顶曾经历重建,但具体使用的木材何时砍伐、来自何地,史料中并未明确记载。

  木材本身的年轮虽然是天然的时间印记,但传统的树轮宽度年代学在应用中也面临挑战。而树轮氧同位素具有独特优势:树间变异性低、自相关性弱、树种间一致性高,还能记录强烈的共同气候信号,这让它成为更理想的定年材料。同时,树轮氧同位素在不同气候带间存在明显差异,也为木材产地溯源提供了可能。

  跨学科团队联手,树轮同位素揭开答案

  为破解故宫木构件的身份之谜,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赵卿宇博士后、许晨曦研究员、郭正堂院士团队,与故宫博物院的张琼副研究馆员、吴伟高级工程师、赵鹏正高级工程师联手,开展了一项跨学科研究。

  研究团队选取了大高玄殿九天应元雷坛殿屋顶替换下来的3处落叶松木构件样品,对其进行逐年树轮氧同位素测定。首先,他们将3个样品的浮动树轮氧同位素序列进行交叉对比,发现这些序列可以相互匹配,成功拼接成一个长达144年的复合浮动年表。

  为了给这个浮动年表确定准确的时间坐标,研究人员将其与中国北方的东北老白山红松、北京油松等树轮氧同位素长年表进行交叉对比。结果显示,这3个浮动年表仅与东北老白山树轮氧同位素年表的部分时段呈现出统计上显著的强相关性。最终,以东北老白山年表为基准,确定3处木构件的拼接年代为1749年至1892年,即乾隆十四年至光绪十八年。

  而木构件样品树轮氧同位素与东北老白山主年表的高度相关性,也揭示了它们的地理来源——这些木材很可能取自我国东北地区。

  成果印证历史,考古溯源添新利器

  令人欣喜的是,这项基于树轮氧同位素的研究成果,与历史文献记载完美契合。木构件的最晚年代为1892年,这与大高玄殿在清晚期被西方列强侵占损坏、1902年两宫回銮后重建雷坛殿屋顶的历史记录相符。

树轮“开口说话”!科研人员摸清故宫古建筑木构件“身份”

  其产地来源也印证了清廷的用材策略:自康熙朝起,由于明朝两个多世纪的过度伐木导致楠木资源几近枯竭,清廷开始采办满族人熟悉的塞外松木替代楠木建造宫殿,这也揭示了故宫古建筑用材从楠木到松木的重要转变。

  这一研究成果表明,树轮氧同位素不仅是准确可靠的测年方法,也是考古木材的有效溯源手段。这也是首次成功利用树轮氧同位素示踪考古木材产地来源,对故宫乃至我国古建筑历史研究和价值评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光明网记者宋雅娟)

[ 责编:宋雅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千里海河高铁第一隧”顺利贯通

  • 2025世界智能制造博览会在南京开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神舟二十号乘组换乘返航的刷屏热搜,到“太空烧烤”的温情热议;再到“十五五”期间中国计划发射4颗科学卫星任务……近期中国航天事业的新进展层出不穷。
2025-11-28 09:15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其标准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智能成果普惠于民以及在全球科技治理中赢得话语权。
2025-11-28 05:00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东阳镇隆胜村树莓园,凛冽寒风中,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霍俊伟正蹲在田埂上仔细查看果树修剪情况。
2025-11-28 05:00
1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付巧妹向媒体介绍了石峁遗址最新科学研究成果。
2025-11-28 05:00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旋磁共振实验室王亚教授等与浙江大学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在纳米尺度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5-11-28 05:00
近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了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全国科普月、科学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智能体、创新文化、工业遗产、场景创新、科幻产业。
2025-11-27 05:40
近期,在一些电商平台,有买家利用AI技术制作假图,伪造商品质量问题,向商家骗取“仅退款”,引发大家关注。利用AI造假骗取退款,既反映出这些人的诚信缺失,更触碰了法律红线。
2025-11-27 09:07
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祥云”载人飞艇可用于大型活动期间的空中安保巡逻、交通流量监测或承担城市形象的空中展示平台。
2025-11-27 09:06
稀土纳米晶是发光材料中的“绝缘宝石”,虽具有巨大的发光潜力,却因自身局限无法被电流直接“点亮”,成为其实现光电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根本瓶颈。
2025-11-27 05:40
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因任务规划调整,2026年我国将组织实施天舟十号、神舟二十三号、神舟二十四号、梦舟一号4次飞行任务。
2025-11-27 05:40
广西梧州苍梧县沙头镇龙科村,稻田、房屋、道路、小河勾画出美丽丰收画卷。 春采茶、夏摘花、秋收果、冬育苗,如今在都镇湾镇,一朵朵洁白芬芳的栀子花,成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2025-11-27 07:38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5年版),共有376项技术入选,其中新增入选186项,与2022年版相比有了大幅更新。
2025-11-26 10:2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近日举办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
2025-11-26 10:24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看似细微的“场景”二字,实则内蕴驱动产业变革、催生颠覆性技术的巨大能量,是撬动全局创新的重要支点。
2025-11-26 10:22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温源从中交集团获悉,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25日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完成全部海上试验项目,顺利返航停靠江苏启东振华船厂码头。“通浚”轮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最大舱容达38168立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025-11-26 10:15
日前,记者来到广西南宁东部新城的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的机械臂精准协作,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每天超10万颗电池下线发往全球。依托面向东盟的比较优势,南宁将新能源电池产业列为核心牵引性产业,以全产业链思维开展精准招商。
2025-11-26 10:13
传统无机颜料虽然色彩稳定,却因重金属添加而存在健康风险隐患。“新型稀土环保颜料的呈色策略突破了传统颜料的局限,其出现及量产不仅解决了传统颜料有毒性、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在稳定性和生产成本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2025-11-26 10:06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