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他们完美诠释 先进科技就是核心战斗力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他们完美诠释 先进科技就是核心战斗力

来源:科技日报2021-01-08 09: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火箭军某导弹旅以作战的方式展开带实战背景的战斗发射演练图片由火箭军提供

  火箭军组建五周年特别报道

  2020年12月31日,由第二炮兵更名而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成立5周年了。为强化科技练兵,火箭军培养了一批批创新型人才,院士6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65名、三级技术尖子3000余名……

  1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吹响新年度实战演练的号角。火箭军官兵从大江南北的座座导弹营盘出发,踩着新年度开训的鼓点,奔赴演兵场,掀起科技练兵锤炼实战能力的新高潮——

  导弹阵地,官兵发挥新型导弹武器装备信息化优势,导弹矗立傲视苍穹;训练场上,一批批新战法新训法成果运用于备战打仗实践,训练效益大幅提升;实验室内,“创客”团队坚持科研为战,一项项创新成果助推科技练兵驶上“快车道”。

  把科技练兵思维深植兵心

  记者在火箭军某导弹旅采访时,一则消息让人欣喜:该旅坚持跟进武器装备升级换代节奏,将一项10多年前就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改进升级。如今,升级版数字化创新成果已在演兵场上崭露锋芒。

  和这项创新成果一起成长的,还有一支科研创新团队——当年负责软件编程的助理工程师曾佼龙,如今成长为旅技术室高级工程师;潘海亮、高飞云等士官骨干晋升一级军士长,成为响当当的“导弹兵王”。

  一个导弹旅的科研创新实践,是火箭军部队把科技练兵思维深植兵心、不断锤炼提升实战能力的缩影。

  导弹武器装备性能先进、技术密集、系统复杂,看似操作简单,实则对官兵科技素养要求更高,只有最大限度调动官兵科技练兵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为导弹腾飞插上“科技之翼”。

  科技日报记者看到,从火箭军党委机关到基层一线,科技之光照亮砺剑之路。

  连续多年举办的“长缨论坛”,火箭军党委常委集体出席,邀请名家大师授课辅导,在跨学科、跨领域、跨军地的高端学术研讨中,碰撞创新思路、交流攻关经验、破解超越难题。

  火箭军装备部定期举办“三小”革新竞赛和创新创意项目竞赛,发掘部队优秀科研成果,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潜力,提高部队运用科技创新手段解决备战训练中现实问题的能力。某部助理工程师赵彦磊研究开发的“导弹阵地工程某技术体系”在竞赛中获得优胜奖,与其他14个项目一起被火箭军列入年度科研计划进行重点扶持。赵彦磊深有感触地说:“能搭上重点扶持的快车,自己也没想到,更激发了自己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科技练兵,离不开坚实的人才支撑。

  某基地着眼打造作战决策“智囊团”、技术把关“主力军”、实用科研“孵化器”,调整优化技术力量配备,让技术专家团队知识结构更完善、创新活动动力更足,让普通士兵也有了展示“草根科研”的舞台。

  工程师汤正平被一纸调令调到深山沟里的某导弹旅,到一个急需专业人才的岗位担任负责人。上任以来,他在某新型导弹作战演练时的排兵布阵中,创造性地完成多项与应急防护任务有关的研究成果。

  厚实的人才基础之上,筑起科技创新万丈高楼。翻开火箭军人才簿,院士6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65名、三级技术尖子3000余名,“三型”士官200多名……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成为助力科技练兵的主力军。

  将科技优势转为战争优势

  前不久,“常规导弹第一旅”战斗发射演练进入重要流程,却遇棘手难题。

  高级工程师陈冰快速检查状态后,当场连线中国工程院院士肖龙旭,借助专家团队“远程会诊”,快速排除了问题。

  火箭军聚焦战斗力建设需求,创新科研攻关机制,注重发挥基层技术骨干丰富的训练演练实践经验,让他们“嵌入”院士专家的科研团队,合力攻坚破解战斗力建设瓶颈问题,实现了打赢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制胜未来战场,关键一环是要将科技优势转化为战争优势。

  近年来,火箭军相继列装了多型信息化武器装备,集成化更高,操作系统更加简捷,火力突击能力向体系化发展。在科技力转为战斗力的过程中,导弹作战半径越来越大,火力打击精度、毁伤目标种类取得重要突破,部队形成了射程有序衔接的新质战斗力体系。

  火箭军组织的“天剑”系列演习,成为推动战略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记者多次深入发射现场采访,发现一个变化:曾经伴着“5、4、3、2、1”的读秒口令,操作号手准时按下“点火”按钮的经典场面,如今已逐步淡出演兵场。

  导弹发射告别读秒时代,是火箭军武器装备跨越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几年,火箭军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由平台主导向信息主导转变。“无需阵地、停车就打”的无依托发射,“不用读秒、一键点火”的智能化发射,推动火箭军部队战略能力迅速提升。

  和装备一起发展变化的,还有全体官兵聚焦岗位战位、乘势跨越发展的探索实践。

  某团级作战保障力量,由在改革重组中从多个旅团、20多个营连级单位抽组150多名官兵组建而成,被称作首长机关的“外脑”、辅助决策的“智囊”。该团深入研究战区、基地、导弹旅指挥保障运行机制,在融入实际作战指挥筹划中开拓视野、增长才干;定期对基础数据、毁伤方案、火力预案、战场地理环境分析等作业成果进行梳理,不断认清对手、研透强敌,使作战准备更加精准、精细、精实。

  两年多来,这支新质作战保障力量不断淬火历练,在一次次重大任务中交出硬核成绩单。

  让创新成果助力训练转型

  西北大漠,滴水成冰。

  零下20多摄氏度的凛冽冷风中,火箭军某导弹旅一场火力突击综合演练在打响。旅指挥车驾驶员、三级军士长薛春明借助自主创新的战时网络通信手段,向班组号手精准传达“中军帐”作战指令,带领发射单元成功完成多波次火力突击。

  走下演兵场,薛春明告诉记者,这套战时网络通信手段也曾有过一段“冷落搁置”的经历。

  几年前,这套战时网络通信手段投入应用之初,由于有的官兵对操作流程不熟练,演习中差点“贻误战机”。在随后开展的训练演练中,有的单位为避免出错,干脆选择使用传统通信方法,将创新成果搁置起来。

  这一现象,引起了旅党委“一班人”的警觉。他们调查发现,创新中,有的单位一味求多求全,忽视了成果转化运用;少数单位不屑用别人经验,非得“自立门户”整一套“独门秘籍”,浪费不少人力物力财力;也有一些官兵因为怕风险、怕担责任,不想用、不敢用,导致创新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战斗力……

  “创新不仅要经常问‘耕耘’,更要经常问‘收获’,使每一项成果发挥强大战斗力。”党委会上,旅领导如是说。

  随后,该旅党委先后组织多次专攻精练,持续开展综合通信试验,优化操作流程、丰富方法手段,最终形成全新的经验,并得到广泛推广。

  记者看到,在常态开展群众革新活动的同时,火箭军各部队注重抓好创新成果转化运用,确保研发一项转化一项;加强跟踪问效,采集每个环节数据,结合实践实时进行调整改进;加强与相关厂家交流合作,大力推广得到部队认可、经过实战检验的创新成果。

  某旅专门成立专题小组,出台《“三小”革新活动实施方案》,对可推广性强、切实解决现实问题的,纳入器材进行配套;某旅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对创新失败或因创新造成失误等10种情况给予包容,为进行技术革新的官兵点赞,给创新失败的官兵加油鼓劲。

  近日,某旅一场跨昼夜战斗发射演练展开。演练间隙,一辆特装车突然“趴窝”。闻讯赶到的伴随保障组,第一时间就查明是油路堵塞,并立即实施更换,确保了演练正常进行。

  高效的战场抢修速度得益于修理连二级军士长袁道明发明的装备油管透明化改造技术。对此,袁道明说:“这算不上什么,近年来全旅已有30余项革新成果在重大任务中得到实际检验,成为部队战斗力提升的倍增器。”(张 强)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AI时代,“隐形热门”竟是它?|科学报国正当时

  • “爱心教室”托起多彩暑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利用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
2025-07-24 03:15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抔泥土都隐藏着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025-07-24 03:15
雄伟的跨海大桥、海中的钻井平台……人类的脚步正延伸向深海。
2025-07-24 03:15
“孙女给我请了一个24小时‘家庭药师’,就在我的手机里。边聊天,边指导我用药,省心安心、方便管用!”视频中的高奶奶高兴地说。
2025-07-24 03:15
“中试”即中间试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越至生产线的关键桥梁。中试成功与否,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07-24 03:15
8月1日—8月30日,为市民带来国防科普与沉浸式军事体验的盛宴。
2025-07-23 15:19
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
2025-07-23 09:20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2025-07-23 02:40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25-07-23 02:4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院士团队日前发布“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构建起气候—树种—立地精准匹配体系
2025-07-23 02:4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团队在一种小麦野生近缘种——冰草中鉴定出一个可调控穗粒数的关键基因AcRR1
2025-07-23 02:40
22日17时37分,随着330千伏玛玉二线结束试运行,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宣告正式投运。
2025-07-23 02:4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2025-07-22 10:35
“对承担国家、北京市6G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1:1配套、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
2025-07-22 02:35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团队联合相关科技企业,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并正式对外发布。
2025-07-22 02:35
由中铁二院勘察设计的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三年多来,发送旅客超5000万人次,货运量突破6000万吨,客货运输实现量效双增。
2025-07-22 02:35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重要战略举措,它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5-07-22 02:3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成矿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赵来时介绍,钕黄河矿是黄河矿的富钕端元矿物,隶属于稀土碳酸盐矿物家族,具有独特的钕元素富集特征。
2025-07-21 09:46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超导”,可能会觉得陌生。简单说,超导就是某些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
2025-07-21 09:40
雨又下了一夜,太阳终于爬上了大娄山。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种粮大户王建全望着绿油油的稻田却犯了愁:“雨水多,禾苗长得快,可田里的稻飞虱太多了,恼火呦!”
2025-07-21 02:4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