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5G基站越来越多,它的辐射到底有多大?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5G基站越来越多,它的辐射到底有多大?

来源:人民邮电报2021-04-07 10:0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5G基站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电磁辐射等环境状况成为人民群众日益关心的问题。各种“5G基站密度高、辐射大,危害健康”的言论甚嚣尘上。这是真的吗?5G基站到底有多大辐射?是否损害人体健康?

  基站有辐射吗?

  基站的辐射客观存在,但根据国家相关部门要求,电信运营商的通信基站或其他部门的大功率电磁辐射台站,在建设前须由专业的第三方技术机构进行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测,经过环保部门的认可后方可建站。所以,运营商建设的基站,其电磁辐射水平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自然界电闪雷击、太阳黑子活动、大气、宇宙等都在产生电磁辐射,生活中的微波炉、电脑、电视机、吹风机、收音机等家用电器也会产生电磁辐射。与这些常用家用电器相比,小区基站的辐射量微乎其微,因为通信基站天线的辐射覆盖面积较广,辐射功率分散在方圆几平方公里的面积上,而且与人体的距离较远,所以影响较小。笔记本电脑、手机等虽然自身发射功率和范围不及通信基站天线大,但往往是与人体零距离接触,所以辐射值反而更大。

  5G网速更快,基站辐射更大?

  5G网络提速,并不是加大了基站的发射功率,而是依靠扩容传输带宽、提升抗干扰能力和接收灵敏度,类似于高速公路拓宽车道。从2G基站到5G基站,辐射其实是越来越小的。在4G时代,大型基站的功率为40瓦,小型基站功率为20瓦,但在5G技术的支撑下,微基站的功率仅为10瓦,微微基站功率甚至达到250毫瓦。山东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波束赋形后,5G基站分配到天线输出口的功率仅为4瓦,与此相对应的是,家用照明灯每盏的功率为15瓦到40瓦,故5G基站辐射量微乎其微。此外,运营商在铺设基站时,会考虑到信号叠加的问题,所以实际发射功率远低于国家标准。

  基站密集,辐射会不会加大?

  与2G、3G和4G网络相比,5G网络的基站数量未来可能会多一些,这是因为5G基站使用的无线电频率更高,信号衰减更快,要想达到同样的信号覆盖效果,就需要建设更多的基站。正是由于5G基站信号衰减更快,即使5G基站数量增加,其辐射值也不一定高。

  离通信基站越近辐射越大吗?

  很多市民认为,离通信基站越近辐射越大,因此反对在自家小区内或楼顶建通信基站。其实,通信基站的电磁波主要向水平方向发射,在垂直方向上衰减明显,所以基站的正下方功率密度往往是最小的。就像是“油灯”一样,越在灯下越黑暗,越向外越亮。因此,距离基站越近辐射不会越大。

  5G基站会威胁人体健康?

  5G信号属于射频电磁辐射,其能量只能轻微移动或振动分子中的原子,而不足以电离它,因此不会破坏DNA。网上流传着不少关于“5G基站威胁人体健康”的传言,称其会导致心脏节律改变、基因表达改变,甚至会损害DNA、致癌等,这些说法都没有科学依据。

  我国基站建设标准严格,国家先后制定出台了《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等多部法规和标准,中国移动通信基站辐射标准是全球最严格的,比国际标准要求高11.25~ 26.25倍,比欧洲大部分国家高5倍,且我国移动通信基站在建设前必须由专业的第三方进行环保测评,并通过环保部门备案审查,所以完全不用担心辐射影响健康。

  对于消费者来讲,不必谈基站辐射色变。无线电技术已出现100多年,手机和基站移动通信业务已有近30年发展历史,中国很多老百姓使用手机也有十几年了,我们应该以理性平和的心态来享受新科技为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改变。

  (陈珂)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云南盐津: 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