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地外文明或将因污染物而“暴露”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地外文明或将因污染物而“暴露”

来源:科技日报2021-04-08 09:5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通过天文望远镜进行恒星光谱观测,或能算出行星污染物气体的种类和相对总量,若发现气体超出非工业来源最大排放量,就可推断多余的气体很可能产生于工业活动,并由此判断该行星是否存在地外文明以及该文明的发展状况。

  近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假如我们附近的恒星系统中存在先进的地外文明,我们或许能够通过观测其系统中的大气污染来发现外星文明。这项研究主要评估了一种大气污染物——二氧化氮。

  “在地球上,大多数二氧化氮来自人类活动——比如汽车尾气和化石燃料发电厂。”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拉维·科帕拉普说:“在较低层大气中(距地面约10至15公里)的二氧化氮,绝大部分来自人类活动。因此,在宜居星球上观测到二氧化氮,或许能够说明该星球存在工业化文明。”据了解,该研究论文已被《天体物理学杂志》接受。但是这种依靠评估大气污染物而探索地外文明的方法真的可行吗?

  监测二氧化氮寻找外星文明靠谱吗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平劲松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地球为例,若在月面或火星上架设小型光学望远镜,就可以监测到地球大气中工业来源的污染气体。

  平劲松介绍,估算非工业来源气体排放总量,若发现气体超出非工业来源最大排放量,就可推断多余的气体很可能产生于工业活动。

  平劲松强调,虽然这种通过检测二氧化氮来寻找地外文明的方法或许可行,但从原理上看,通过光谱检测来判断二氧化氮的浓度,所需要的探测灵敏度已经达到了当前人类技术能力的极限。

  期待更多文明“标志物”的诞生

  除了二氧化氮外,其他自然界难以直接产生的气体也可以作为标志物。如人类科技高度发达时期的产品——氟利昂(由于其对地球的污染破坏已经危及生物圈,正逐步被其他产品替代),可使用相同的光谱测量方法进行监测。

  类似地,在人类文明发展阶段被大量制造出来的工业气体污染物,特别是与能源转换存储关联的气体污染物,都可以用来作为标志物进行探测。

  “估计在一两年内,科学家们就会给出一个非常详细的标志气体列表。”平劲松表示,根据恒星诞生演化规律,一般在恒星周围都会环绕着行星。通过天文望远镜进行恒星光谱观测,或能算出行星污染物气体的种类和相对总量,并由此推断该行星是否存在地外文明以及该文明的发展状况。

  “为了细化判断依据,可以在月面设置迷你观测设备,通过监测地球大气中这些成分的总量,构建相关模型,用于合理判别未来能够监测到的系外文明的发达程度。”平劲松补充说。

  探测地外文明人类一直在努力

  寻找地外文明的一个潜在和默认的出发点,就是寻找类似地球人类目前已经达到的文明程度或者具有更高文明程度的外星智慧生命。除了探寻异常的大气污染过的系外行星外,平劲松还列举了目前科学界正在进行的其他探测方法。

  在大功率雷达技术实现后,科学家和工程师认为,地球以外应该存在一定数量的高级文明,具有使用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机开展通信的能力。为此工程师和射电天文学家使用世界上最灵敏的射电天线,包括已经垮塌的阿雷西博天线和正在运行的FAST天眼天线,搜寻可能来自太阳系以外的非天然强射电信号。

  科学家还从量子力学出发,认为宇宙自出现以来直至现在出现过多个量子态同时存在的状况,因此存在多重平行宇宙,相应地存在类似地球文明的平行宇宙中的“系外”文明。找寻平行宇宙存在的证据,是一种寻找系外文明更广义的途径和方法。

  除此之外,各国航天机构向月球,及太阳系各大行星发射各类探测器,直接开展原位搜寻探查,已经排除了月球和太阳系行星上高级智慧生命的存在,目前正在设法寻找存在最原始的生命——微生物的可能性。

  (记者 何 亮)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执法巡查 守护海疆

  • 科研人员揭开嫦娥六号月壤黏性之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
2025-11-25 03:05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了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在宇宙暂现天体、宇宙线传播、太阳爆发等领域取得的系列重大科学突破。
2025-11-25 03:0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系统也刮起了AI风。
2025-11-25 03:05
燕矶长江大桥是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重要配套工程,是鄂黄第二过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11-24 09:02
11月23日,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在北京开幕。
2025-11-24 03:15
从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获悉,截至11月21日,我国最长原油管道——西部原油管道实现安全平稳运行18年,累计输送原油超2亿吨。
2025-11-24 03:15
作为中国和南非两国合作推动科普教育的重要实践,中国科学技术馆与南非Sci-Bono科学中心合作建设的“倾听科学空间”2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逾百嘉宾和观众到场体验。
2025-11-24 03:15
为AI4S领域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产业落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与行业生态构建。
2025-11-24 03:15
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从科技、文化、社会等维度,综合勾勒出2025年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科技前沿动态、科学传播与社会文化融合的整体态势和核心方向。
2025-11-21 15:11
枫清科技与麒麟软件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AI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信创产业生态的完善与发展。
2025-11-21 13:13
走进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种子冷库,零下20摄氏度的寒气扑面而来,一排排整齐编号的收纳容器中,是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的各类野生植物种子。
2025-11-21 09:53
小雪时节,容易发生感冒、皮肤干燥、关节疼痛及咳嗽等不适,大多因为寒燥外袭、津液失调。
2025-11-21 09:52
当前,关于精神疾病与心理治疗,公众还有哪些常见误解?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安定医院多位专家。
2025-11-21 09:49
2023年11月,“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正式发布,截至目前,访问量已突破3700万次,覆盖海内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实验任务数超过270万个。
2025-11-21 09:47
20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沈树忠院士团队的侯金波博士等人记录了湖北省通山县一处距今约5.4亿年的埃迪卡拉纪化石宝库,并将其命名为“通山特异埋藏化石库”。
2025-11-21 09:38
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资本加速布局6G生态……尽管6G网络预计将在2030年开始部署,但我国6G产业布局正加速铺开,呈现政策护航、技术攻坚、资本活跃的特征。
2025-11-20 09:11
谷山梁3吉瓦/12.8吉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可向电网输送36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电力。“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放电时为发电企业,充电时视同电力用户,电网的峰谷电价价差形成利润空间,吸引企业投身于此。
2025-11-20 09: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