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月抱旧月”,四月看真切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新月抱旧月”,四月看真切

来源:科技日报2021-04-08 09:5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蛾眉月时的新月抱旧月

  图片来源:APOP(天文每日一图)北京天文馆镜像

  在我国古代典籍《晋书·天文志》上记载了4种祥瑞之星:景星、周伯星、含誉、格泽,其中景星“如半月,生于晦朔,助月为明……”《史记·天官书》说:“天晴而见景星。景星者,德星也。其状无常,常出于有道之国。”这个景星指的是什么?尚无定论。有些学者认为,其实它不是一个天体,而是一种与月亮相关的美丽天象:新月抱旧月。

  地球反照,助月为明

  在农历初一的前后几天,如果天气晴好,我们可能见到一弯细细的月牙,紧贴着它的,是另一轮非常暗淡的凸月。它们一明一暗合在一起,构成一轮圆圆的月亮,异常漂亮。这就是“新月抱旧月”。唐代流传的《景星见赋》对此有生动的描写:“观其象,高而远,质明而微。如曙灯之欲灭,若秋萤之不飞。夜则出焉,丽乾元以发彩;昼而隐也,让太阳而藏辉。”月牙与萤火虫般的朦朦灰光合在一起,又高又远,“质明而微”,非常立体。

  景星中暗灰的月面部分,是被地球大气反射的阳光所照亮。从前人们不知道其中缘由,认为是旧月不肯走,仍然占据着新月中尚未形成的部分。第一个对此做出科学解释的是达·芬奇。在他1510年前后创作的手稿中,有一页题为“关于月亮:没有固体轻于空气”,他绘制了一幅新月抱旧月的素描,并且提到月面的灰光由地球上的海洋反射阳光而产生,还画出了光路图。现在我们知道反射阳光的主体不是海洋,而是地球大气。不过达·芬奇的结论完全正确,所以人们称之为Earthshine,即“地照”(亦作地球灰光),也叫“达·芬奇之光”(The Da Vinci Glow)。

  除了蛾眉月,在残月时也有机会看到景星。宋朝诗人宋祁在《马上见残月》一诗中写道:“娟娟天外月,正见上朝人。老桂欹藏树,织钩侧抱轮”。诗人清晨骑马上朝,看到天边娟细的月牙正抱着隐约发光的暗月,进而遥想桂树藏在其中。

  一年数现,4月易见

  暗灰的月轮被从地球反射的光线照亮,然后光线又从月面反射回地球使人们可以看到月轮。这需要满足一些特定条件,并不是一件常见的事儿,所以古人觉得它神秘莫测。

  首要条件是,对月亮而言,当天的地球要足够亮。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和在月球上看到的地球相位正好“互补”。例如在地球上看到一轮蛾眉月时,在月球上将正好看到亏凸月形状的地球,地、月的相位合起来,就是一个圆(当然,月球上见到的地球要比地球上见到的月球视直径大了将近3倍,并不能真的拼在一起)。月面上所见的地球呈满月状时,地球反射到月面的阳光最强,足足比地面所见的满月亮了将近100倍。此时的月相正是新月,对应于农历初一。因此越接近初一,灰光越强,越利于观测。

  第二,观测新月抱旧月时,天空要尽可能地黑,这样才更有利于看到月轮的暗部。所以观测当天,月亮离太阳越远越好。由于初一的新月最靠近太阳,这就要求观测时的月相要尽量远离新月,恰和第一个条件相反。

  这两个因素相互制约,理论上会在某一时刻达成最佳的“妥协”。实际上由于大气状况、地球反照率等因素的影响,很难知道可以观测到新月抱旧月的确切时间。地球大气会减弱天体的光芒,造成“大气消光”,高度越低消光越大。例如在北京地区夏季的晴夜,与离地20度时相比,月亮在离地15度时,亮度已下降了差不多40%。当降低到10度时(大致为离地平线一个拳头远),亮度就只有1/4了。地球反照率可能也不容忽视。根据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卫星观测数据估算,地球的平均反照率在30%左右,随季节和天气而有所变化,变幅最多可达5%。有文献指出,一年之中春季的反照率更高一些,这可能与北极区的冰雪覆盖率有关。

  综合以上因素可以发现,理论上每个月都有可能见到新月抱旧月,但在北半球中纬地区,每年的最佳观测时机是在4、5月份。这主要是因为在日落时观测蛾眉月,4、5月份时其高度比较高(例如北京地区4月的蛾眉月可以比12月高出10度以上),因而大气消光更小,并且这段时间地球反照率也比较高,月面暗部略亮一些。如果在日出时观测残月,则是9、10月份时其最高,观测条件也不错,但需要早起。

  根据人们的经验,月面亮部占比在10%—15%(即在月球上所见的地面亮部占90%—85%)时,更容易见到新月抱旧月,大致对应农历初三、初四的蛾眉月和二十七、二十八的残月。2021年4月14日(初三)和15日(初四),当夜幕降临之时,蛾眉月将现身西方低空,届时我们不妨看看能否见到这一美景。

  (李 鉴 作者系北京天文馆副研究员)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

  • 西康高铁全线20座隧道全部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