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月抱旧月”,四月看真切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新月抱旧月”,四月看真切

来源:科技日报2021-04-08 09:5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蛾眉月时的新月抱旧月

  图片来源:APOP(天文每日一图)北京天文馆镜像

  在我国古代典籍《晋书·天文志》上记载了4种祥瑞之星:景星、周伯星、含誉、格泽,其中景星“如半月,生于晦朔,助月为明……”《史记·天官书》说:“天晴而见景星。景星者,德星也。其状无常,常出于有道之国。”这个景星指的是什么?尚无定论。有些学者认为,其实它不是一个天体,而是一种与月亮相关的美丽天象:新月抱旧月。

  地球反照,助月为明

  在农历初一的前后几天,如果天气晴好,我们可能见到一弯细细的月牙,紧贴着它的,是另一轮非常暗淡的凸月。它们一明一暗合在一起,构成一轮圆圆的月亮,异常漂亮。这就是“新月抱旧月”。唐代流传的《景星见赋》对此有生动的描写:“观其象,高而远,质明而微。如曙灯之欲灭,若秋萤之不飞。夜则出焉,丽乾元以发彩;昼而隐也,让太阳而藏辉。”月牙与萤火虫般的朦朦灰光合在一起,又高又远,“质明而微”,非常立体。

  景星中暗灰的月面部分,是被地球大气反射的阳光所照亮。从前人们不知道其中缘由,认为是旧月不肯走,仍然占据着新月中尚未形成的部分。第一个对此做出科学解释的是达·芬奇。在他1510年前后创作的手稿中,有一页题为“关于月亮:没有固体轻于空气”,他绘制了一幅新月抱旧月的素描,并且提到月面的灰光由地球上的海洋反射阳光而产生,还画出了光路图。现在我们知道反射阳光的主体不是海洋,而是地球大气。不过达·芬奇的结论完全正确,所以人们称之为Earthshine,即“地照”(亦作地球灰光),也叫“达·芬奇之光”(The Da Vinci Glow)。

  除了蛾眉月,在残月时也有机会看到景星。宋朝诗人宋祁在《马上见残月》一诗中写道:“娟娟天外月,正见上朝人。老桂欹藏树,织钩侧抱轮”。诗人清晨骑马上朝,看到天边娟细的月牙正抱着隐约发光的暗月,进而遥想桂树藏在其中。

  一年数现,4月易见

  暗灰的月轮被从地球反射的光线照亮,然后光线又从月面反射回地球使人们可以看到月轮。这需要满足一些特定条件,并不是一件常见的事儿,所以古人觉得它神秘莫测。

  首要条件是,对月亮而言,当天的地球要足够亮。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和在月球上看到的地球相位正好“互补”。例如在地球上看到一轮蛾眉月时,在月球上将正好看到亏凸月形状的地球,地、月的相位合起来,就是一个圆(当然,月球上见到的地球要比地球上见到的月球视直径大了将近3倍,并不能真的拼在一起)。月面上所见的地球呈满月状时,地球反射到月面的阳光最强,足足比地面所见的满月亮了将近100倍。此时的月相正是新月,对应于农历初一。因此越接近初一,灰光越强,越利于观测。

  第二,观测新月抱旧月时,天空要尽可能地黑,这样才更有利于看到月轮的暗部。所以观测当天,月亮离太阳越远越好。由于初一的新月最靠近太阳,这就要求观测时的月相要尽量远离新月,恰和第一个条件相反。

  这两个因素相互制约,理论上会在某一时刻达成最佳的“妥协”。实际上由于大气状况、地球反照率等因素的影响,很难知道可以观测到新月抱旧月的确切时间。地球大气会减弱天体的光芒,造成“大气消光”,高度越低消光越大。例如在北京地区夏季的晴夜,与离地20度时相比,月亮在离地15度时,亮度已下降了差不多40%。当降低到10度时(大致为离地平线一个拳头远),亮度就只有1/4了。地球反照率可能也不容忽视。根据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卫星观测数据估算,地球的平均反照率在30%左右,随季节和天气而有所变化,变幅最多可达5%。有文献指出,一年之中春季的反照率更高一些,这可能与北极区的冰雪覆盖率有关。

  综合以上因素可以发现,理论上每个月都有可能见到新月抱旧月,但在北半球中纬地区,每年的最佳观测时机是在4、5月份。这主要是因为在日落时观测蛾眉月,4、5月份时其高度比较高(例如北京地区4月的蛾眉月可以比12月高出10度以上),因而大气消光更小,并且这段时间地球反照率也比较高,月面暗部略亮一些。如果在日出时观测残月,则是9、10月份时其最高,观测条件也不错,但需要早起。

  根据人们的经验,月面亮部占比在10%—15%(即在月球上所见的地面亮部占90%—85%)时,更容易见到新月抱旧月,大致对应农历初三、初四的蛾眉月和二十七、二十八的残月。2021年4月14日(初三)和15日(初四),当夜幕降临之时,蛾眉月将现身西方低空,届时我们不妨看看能否见到这一美景。

  (李 鉴 作者系北京天文馆副研究员)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

  •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