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他的微信昵称叫“棉花马”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他的微信昵称叫“棉花马”

来源:科技日报2021-04-14 09:1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4月13日,石家庄市太行国宾馆,河北农业大学教授马峙英在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颁奖台上,从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手中接过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证书。

  记者初识马峙英教授缘于国家粮食丰产工程。他曾被科技部、河北省科技厅聘为河北“国家粮丰工程”课题首席专家。关注到他研究的重点是棉花,是若干年后加微信发现他的微信昵称叫“棉花马”。

  大红的突出贡献奖证书证明,“棉花马”,他实至名归。

  30多年来,马峙英主持育成抗病优质高产系列棉花品种17个,获发明专利24项,创建了河北平原粮棉节水丰产高效技术体系……

  攻“癌症”同步丰产:为重大生产需求提供新品种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只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和农民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彰显人生价值。”这是马峙英的价值观。

  20世纪90年代初,被称为棉花“癌症”的黄萎病在全国几个主要产棉区大肆流行,河北省80%的棉田受到病害威胁。

  “就像人体血管内部出现了疾病,这时候你在皮肤上抹点药,是治不好病的。”马峙英说,棉花一旦发生黄萎病,挂满棉桃的叶子会变黄脱落甚至枯死。他把棉花抗病育种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当时,要攻克这一难题,绝非易事。

  “为了农民,再大的困难,咱也得趟出一条路来!”马峙英带领棉花抗病育种团队,进行抗黄萎病育种基础研究与新品种选育攻关,誓把抗病品种培育出来。他们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多个棉区进行病田考察取样、走访专家请教、细化研究方案,几乎把自己“种”在了棉田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马峙英团队研究发现了落叶型菌系、棉花品种抗病类型以及新的抗性遗传方式,创新了黄萎病抗性鉴定和选择技术,育成审定一系列抗病新品种,实现抗病丰产优质同步改良和突破。

  农大棉6号入选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农大601实现枯、黄萎病“双抗”新突破,入选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重大转化成果,是2015年全国推广面积十大品种。农大棉7号、8号入选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农大棉9号入选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新品种产业化重大项目。农大棉7号是2012年农业部发布重大育种成果“主要作物推广面积排名前十品种”,7号、8号共11次位居全国大田作物授权品种推广面积前十排行榜。

  从“海选”走向“定制”:为高质高效育种提供新支撑

  2018年5月,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的一篇关于棉花的科研论文,引起国内外有关专家热烈反响。

  “这是一项棉花基因组变异和纤维性状遗传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有助于实现对优良新品种精准设计和选择,使未来棉花育种从‘海选’走向‘定制’,被评为‘2019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马峙英团队成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王省芬介绍。

  为了不断提高棉花育种质量和效率,马峙英把目光转向更为先进的基因组设计育种,即利用高通量基因组测序技术,挖掘控制重要性状的遗传变异和基因,这是我国赶超国外育种4.0的重要基础。

  从2012年开始的2000多个日夜里,马峙英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等8家单位,对从中国棉花种质资源库6000多份陆地棉中筛选出的419份核心种质进行基因组重测序,找出366万个单核苷酸变异,田间鉴定获得纤维长度、强度等13个性状20多万个表型数据,发现了7383个品质、产量遗传位点和4820个基因。

  马峙英团队还首次构建了海岛棉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和大规模测序cDNA文库,发掘了一批参与抗病的重要基因,找到一批品质、产量、耐盐性状分子标记,为棉花品质和产量协同改良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马峙英团队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先后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刘廉君)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老北京人都知道,居家过日子,买剪刀要买王麻子的,吃腐乳要吃王致和的,穿布鞋要买内联升的…… 这是为啥?因为人家的这些物件,得劲儿呗!为啥得劲儿?匠心所致也!
2025-07-15 02:55
从27岁到60岁,33载深蓝搏击,马远良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25-07-14 08:49
何熙昱锦也表示,脑机接口技术涉及芯片、传感器、算法、应用等多个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5-07-14 08:45
在论坛签约仪式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共签署12个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涉及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等领域。
2025-07-14 08:45
天然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025-07-14 08:42
这条从技术突破、场景深耕到生态协同的融合路径,正强劲驱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高质量跃升。
2025-07-14 08:41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4973.8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总体实现了夏粮生产的平稳运行。这一成绩的取得,
2025-07-14 04:15
从蓝莓大棚里的生长曲线,到肉牛项圈里的健康密码,广西的特色农业正被人工智能重新定义。
2025-07-14 04:25
7月13日,随着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最后一相导线跨越和若铁路、国道315,稳稳抵达188号铁塔,历经15年建设的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下简称“环塔工程”)全线贯通,进入投运倒计时。
2025-07-14 04:25
防晒,究竟该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伤害与拥抱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07-11 09:58
生命只有一次,心脏健康不容忽视。唯有提高对心梗症状的警觉性,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才能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心”防线。
2025-07-11 09:5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