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日报记者 王美莹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这不仅是对技术的“压力测试”,更展现了人形机器人从炫技表演逐步向实用场景突破的关键跃迁。
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发布的《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52.95亿元,占全球约27%;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约50%。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形机器人产业为何会呈现爆发式增长?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中国拥有怎样的发展优势?未来,哪些方向会成为产业增长的“风向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度调查。
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展出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新华社发
具身智能加速人形机器人“进化”
具身智能被誉为“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一步”,是指智能体通过物理实体与环境实时交互,实现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一体化。不同于程序机器人“精密执行者”的定位,被具身智能“加持”的智能机器人,具备自主环境交互与动态决策能力,可以看作是“自主决策者”。
《自然》子刊于2023年提出:下一代AI的终极挑战是通过具身图灵测试,即复现生物体的感觉运动能力,包括与世界互动、灵活的行为、高效的能源利用等。“具身智能可以赋予AI身体,并具备与物理世界的交互学习能力。这不同于大模型通过图文信息‘读万卷书’,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行万里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蔚敏告诉记者。
“人形机器人接入具身智能技术后,带动其关节、模组、传感器、灵巧手等相关部件快速创新迭代,让泛化抓取、运动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空间感知和操作执行能力将更加精确和灵活,大大提升了人形机器人的通用性和泛化性,降低人形机器人的开发成本,使其更快融入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中国电子学会高级工程师徐曼表示。
虽然目前大模型在认知和决策层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业界专家指出,人形机器人在马拉松、格斗等实际动态场景中的表现,仍离不开人类辅助,其核心瓶颈在于基础硬件能力的不足——电池容量、运动灵活性与稳定性等关键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人形机器人行业想要真正实现革命性转变,至少还需要3~4年的时间。”宇树科技创始人、CEO王兴兴认为,在机器人行业里,硬件条件算不上最大的限制,关键问题还是目前机器人的AI能力未实现足够突破,不管是AI模型、训练数据,还是AI在实际场景中的落地应用,人形机器人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张蔚敏看来,当前具身智能赋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三大核心挑战:首先,高质量数据获取困难——仿真数据虽具成本优势,但与现实情况存在差异。其次,多模态感知融合技术尚不成熟,导致对复杂环境的感知预测能力不足;同时,执行机构的精细操作精度、灵活性和人机交互的自然度、准确性有待提升。最后,智能体在跨场景、跨任务,以及从仿真到真实环境的知识迁移与泛化能力严重不足,难以适应现实世界的多变性和复杂性——这也是阻碍其大规模应用的关键瓶颈。
一场机器人足球联赛上,孩子们与机器人球员一起踢球。光明图片
多重优势促使人形机器人应用落地
在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苏轼仿生机器人让参观者眼前一亮。这款由辽宁新次元公司开发的交互型仿生人形机器人,通过对古代文学、历史知识、人物经历的深度学习,能够复现苏轼的诗文和思想,并在历史文化景区同游客互动。“机器人让历史人物‘活’过来,孩子们跟着学古诗的兴趣明显提高了。”带着孩子参观的张先生感慨。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依托于“硬件+智能”双轮驱动——大模型铸就“有趣的灵魂”,具身智能则塑造“好看的皮囊”。得益于这些技术进步,人形机器人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在诸多领域担当起得力助手,包括黑灯工厂的“搬运工”、24小时便利店的“夜间助手”、文旅景区的“节目演员”、失能失智老人的“陪护保姆”等。
尤其在产业方面,大模型、自动驾驶等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人形机器人实际应用落地,使其有望在工业制造、智慧交通、家庭服务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吴易明认为,中国工业积累形成的高质量供应链,是发展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最大的底气。同时,中国拥有大量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化领域的工程人才,这对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也至关重要。
“我国拥有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和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在供应链整合和大规模生产能力方面优势明显,能够生产‘高性价比’的人形机器人。”徐曼认为,除了产业和供应链的优势外,我国还拥有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和旺盛的市场需求,“丰富的产业活动积累了多类型行业数据,这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试验场、数据基础和市场空间。”
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均高度重视具身智能发展,谋划和推出相关政策。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列为未来产业,同步强调发展智能机器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在今年制定出台具身智能领域创新发展政策;重庆市于去年12月出台《重庆市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推动具身智能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而在去年10月,“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下成立,重点攻关行业发展共性关键难题,推动具身智能产品落地应用。
观众观看人形机器人表演太极拳。新华社发
机器人如何拥抱更多可能
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人形机器人是“最优解”吗?
青岛一汽解放汽车工厂,130台焊接机器人在飞溅中铸就钢筋铁骨,机械臂按预设程序完成全车喷涂;上海国妇婴奉贤院区,10余台擎朗医疗机器人协助完成药品配送、标本转运、污物回收等任务;湖北秭归县陡坡脐橙园,大疆农业无人机化身“空中背篓”,破解了山区大型农机无法作业的世界难题……现实场景中,我们不难发现,“非人形”机器人也在以专精形态融入产业肌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具象载体。
“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大脑’(AI决策)与‘小脑’(运动控制)的协同机制尚未成熟。在具身智能早期阶段,将有限的研发资源投入特定场景的分类机器人,通过解决搬运、质检、采摘等具体问题积累技术与数据,这才是通往通用智能的务实路径。”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席教授高峰认为,机器人产业化需从“造人”转向“做事”,以应用驱动研发,而不应该盲目追求通用型人形机器人。
多位业界专家也表示,当技术适配的是场景需求而非外在形态时,机器人革命的边界才能真正迈向无限可能。
张蔚敏从具身智能的概念层面作出分析:“‘具身’是具身智能的前提,即具有身体且能通过交互、感知、行动等能力执行任务,具身本体的形态不必限制在外观上的‘人形’。”
徐曼认为,除了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的应用载体还可以是匹配不同场景需要的各种形态的各类机器人(如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眼镜、智能家电、智能安防设备、无人机等各类智能化产品和装备。“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在徐曼看来,人形机器人具有类人的体态和肢体结构,在具身智能技术赋能下,将展现出更强的自主学习、智能决策、智能交互等能力,除了完成诸如抓取、搬运、装配等精细操作,还能进行走路、奔跑、跳跃等多种运动,并在复杂的环境中完成各种不同类型的任务,因此将在医疗、养老、服务和制造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在具身智能的驱动下,人形机器人将会更具‘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徐曼表示,当前,具身智能正处于商业化应用爆发的前夕,未来有望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实现渐进式落地,并深刻地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数据说
●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中国持有的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超过19万项,占全球比重约三分之二。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近三年新增装机量占全球一半以上。
● 中国电子学会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8700亿元。
●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预计,2045年后,我国在用人形机器人超过1亿台,进入各行业领域,整机市场规模可达约10万亿元级别。
● 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注册资本共计64445.57亿元,企业数量较2020年底增长206.73%,较2023年底增长19.39%,呈稳健上扬态势。
从行业分布来看,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主要集中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占全部企业的近八成。
从地域分布看,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地域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梯度特征。东部地区吸引超三分之二的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集聚,企业数量占比高达66.06%,形成了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黄金地带”。中部和西北地区的企业数量分布相对均衡,分别占比15.33%和14.97%。东北地区企业分布较少,占比仅为3.64%。
● 北京发布的《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未来3年北京将在具身智能领域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在三大场景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 4月19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制的“天工Ultra”,凭借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
(光明日报记者张云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5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