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胤禛耕织图》里的古代农业智慧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胤禛耕织图》里的古代农业智慧

来源:科技日报2021-04-16 09:3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自古以来,春耕都是我国每年立春之后的重要农事活动。我国古代帝王非常重视春耕,如故宫博物院藏有《胤禛耕织图》册,其中绘制了雍正本人及他的福晋们春耕的场景。该图册共有52幅图,含耕图、织图各23幅,未定稿图6幅。其中,耕图包含“浸种”“耕”“溉灌”“插秧”“收刈”等内容,织图包括“浴蚕”“捉绩”“采桑”“攀花”“裁衣”等内容。《胤禛耕织图》是雍正帝为劝课农桑而下令绘制的一系列与春耕相关的科普图册,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古代农业智慧。

  “耕”绘制的是犁耕的场景。农田中,一老者一手扶曲辕犁,另一手扬鞭策牛犁田;牛鼻有绳穿过,绳子两端与犁梢相连;牛脖上有轭套住,牛轭亦用绳与犁盘相连;不远处,雍正站在田间小道上,面露笑容,观摩犁田。

  曲辕犁源于耒耜,耒为手柄,耜为下端起土的部分。耒耜早在神农氏时期就已存在,用于翻整土地。随着古代生产水平的提高,更先进的犁开始出现。早期的犁主要由犁梢(操控用)、直辕(牵引用)、犁底(安装犁铲用)、犁铲(破土用)、犁箭(确定耕深用)等部件组成,耕田效率较低。随后的各个朝代中,劳动人民不断改进犁的构造。到唐代,出现了曲辕犁,并且沿用到清代。据《全唐文》卷八百一记载,曲辕犁在构造上不仅由直辕形式变成了曲辕形式,而且增加了犁壁、犁评、犁盘。其中,曲辕形式改变了耕作者的用力方式,更省力;犁壁位于犁铲上方,可用于翻土;犁评位于犁箭上方,通过调整犁箭高度来调整耕田的深度;犁盘位于犁最前端,用于拉接牛轭,便于牛转身,可省畜力。曲辕犁是我国古代农耕工具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科技成果。

  “溉灌”绘制的是灌溉农田场景。画面近处,雍正帝站在田间小道上,利用桔槔带动戽斗从小河中取水,然后倒入稻田中;画面远处,4人手扶着翻车的横支架,脚踩着翻车的踏板,不断地将河水引上来,以灌溉农田。

  桔槔类似于水平杠杆,其一端悬挂有重物,另一端悬挂有戽斗。戽斗盛满水后,产生的力矩不超过重物产生的力矩,因而很容易被抬升及搬运。翻车是指龙骨水车,主要由两块长条形槽板、多块卧于槽板内的横向刮板、大小木轮等构件组成。其中,横向刮板由木链条连接成整体,类似于龙骨;木链条两端分别连着大小木轮。使用时,小木轮一侧作为“龙尾”被置入水中,大木轮一侧作为“龙头”被置于岸边,岸上的操作人员脚踏大木轮上的踏板,带动木链条循环转动,并顺势带动横向刮板转动,横向刮板则“刮”着水往上抬,使之流入岸上的农田中,其原理类似于现代刮板式输送机。而实际上,我国早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翻车,如《农政全书》卷十七就载有“汉灵帝使毕岚作翻车”。桔槔和翻车是我国古代农业灌溉的科学工具,亦为重要科技成果。

  “攀花”是《胤禛耕织图》中织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绘制的是雍正的福晋们操作提花机的场景。图中一位织女坐在较高的位置控制经线的起落,另一位织女则脚踩地综,投梭打纬,流利地织造所需的织锦。

  织锦所用的提花机,又称花楼机,主要由多根水平与竖向相交的木条通过巧妙的方式连接而成,用于织造复杂锦纹。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之“乃服第二”部分,较为详细地描述了提花机的构造和原理。我国早在商朝就有提花机,随后被不断改进,到宋代已经非常成熟了。织锦前,技术人员把纹饰绘制在纸上,然后根据绘图内容准备好所需的丝线,把丝线挂在提花机上,并在提花机的各种线口做好设置。随后,织女通过操纵提花机,即可把这种纹饰织出来。织女无需掌握织造锦纹的技术,而且可以重复操作提花机,以织出多幅同样的复杂锦纹。提花机的织花方法类似于今天的计算机编程,是我国古代纺织技术的最高成就代表。

  此外,《胤禛耕织图》册中,几乎每幅画的上方均有雍正帝的题诗。其中,“耕”上的“青鸠呼雨急,黄犊驾犁初”,“溉灌”上的“桔槔声振鼓,戽斗疾翻车”,“攀花”上的“织绢当织长,挽花要挽双”等内容,不仅生动描述了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场景,而且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科技手段,成为我国古代农业智慧的文字印证。

  作者:周乾,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AI时代,“隐形热门”竟是它?|科学报国正当时

  • “爱心教室”托起多彩暑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利用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
2025-07-24 03:15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抔泥土都隐藏着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025-07-24 03:15
雄伟的跨海大桥、海中的钻井平台……人类的脚步正延伸向深海。
2025-07-24 03:15
“孙女给我请了一个24小时‘家庭药师’,就在我的手机里。边聊天,边指导我用药,省心安心、方便管用!”视频中的高奶奶高兴地说。
2025-07-24 03:15
“中试”即中间试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越至生产线的关键桥梁。中试成功与否,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07-24 03:15
8月1日—8月30日,为市民带来国防科普与沉浸式军事体验的盛宴。
2025-07-23 15:19
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
2025-07-23 09:20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2025-07-23 02:40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25-07-23 02:4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院士团队日前发布“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构建起气候—树种—立地精准匹配体系
2025-07-23 02:4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团队在一种小麦野生近缘种——冰草中鉴定出一个可调控穗粒数的关键基因AcRR1
2025-07-23 02:40
22日17时37分,随着330千伏玛玉二线结束试运行,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宣告正式投运。
2025-07-23 02:4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2025-07-22 10:35
“对承担国家、北京市6G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1:1配套、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
2025-07-22 02:35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团队联合相关科技企业,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并正式对外发布。
2025-07-22 02:35
由中铁二院勘察设计的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三年多来,发送旅客超5000万人次,货运量突破6000万吨,客货运输实现量效双增。
2025-07-22 02:35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重要战略举措,它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5-07-22 02:3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成矿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赵来时介绍,钕黄河矿是黄河矿的富钕端元矿物,隶属于稀土碳酸盐矿物家族,具有独特的钕元素富集特征。
2025-07-21 09:46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超导”,可能会觉得陌生。简单说,超导就是某些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
2025-07-21 09:40
雨又下了一夜,太阳终于爬上了大娄山。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种粮大户王建全望着绿油油的稻田却犯了愁:“雨水多,禾苗长得快,可田里的稻飞虱太多了,恼火呦!”
2025-07-21 02:4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