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三峡工程:交出高分“生态答卷”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三峡工程:交出高分“生态答卷”

来源:科技日报2021-06-08 10:2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三峡工程从1994年开工建设,经2003年初期蓄水,2008年首次试验性蓄水,到现在已平稳运行27年。不久前举行的三峡工程公众开放日,记者看到,坝区沿岸绿树掩映,坝区上游碧波万顷,坝区下游一江清水奔流滔滔。

  从设计论证阶段开始,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关心关注的问题。“事实证明,三峡工程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得当,生态环保功能发挥成效显著,这份世纪‘生态问卷’已经有了很好的回答。”6月4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董事长雷鸣山说。

  “钢铁长城”保障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

  长江流域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耕地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1%,水资源占全国的37%,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防洪是三峡工程的首要功能,也是三峡工程最大的生态效益。”这是三峡集团工作人员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兴建三峡工程后,在上游形成库容为393亿立方米的河道型水库,可调节防洪库容达221.5亿立方米,能有效地拦截宜昌以上来的洪水,大大削减洪峰流量,就像驻守在长江上游的“钢铁长城”,使荆江地区的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保障了长江中下游生态的安全。

  原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水电工程专家郑守仁生前曾说:“大洪水可以检验三峡工程的‘成色’。”2020年,长江全流域洪水,不仅检验了三峡工程的“成色”,而且让人们看到了生态环保的“底色”。

  2020年入汛,长江流域出现连续强降雨天气,累计降雨量仅次于1954年,超过1998年,防洪形势严峻。流经三峡的编号洪水达到5次,其中最大洪峰每秒75000立方米创建库以来新高。

  “洪峰过境期间,通过三峡水库拦洪削峰,有效避免荆江分蓄洪区运行,成功避免60万人转移,40万亩耕地被淹没。”三峡集团流域枢纽运行管理中心水库管理部主任王海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防洪是对长江中下游最大的生态保护。”

  随着向家坝、溪洛渡、乌东德等水电工程陆续建成,通过梯级水库联合拦蓄,2020年最大洪峰过境期间,降低了重庆寸滩站水位超2米,有效减轻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充分发挥了基础保障作用。

  据中国工程院关于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评估的估算,三峡工程多年平均防洪效益为88亿元,工程防洪减灾效益显著。三峡工程防洪补水功能的发挥,使长江经济带具有了坚强的生态屏障,广袤富庶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150万公顷耕地和城镇得到了保护,几千万居民有了安全的居住和发展环境。长江流域生态秩序走向良性循环,平原湖区生态达到新的相对稳定状态。

  “一双巧手”缝补干旱开裂大地

  去年10月,在长江中下游枯水期到来前,三峡大坝上游水位已达到175米,这是三峡工程连续11年成功实现175米蓄水目标,也是三峡工程在完成整体竣工验收,转入正常蓄水运行前进行的最后一次实验性蓄水。从防洪限制水位145米升至正常蓄水水位175米,伴随着江面的抬升,高峡出平湖,库区也由防洪度汛转为蓄丰补枯,为冬春季的供水、航运、发电等提供有力保障。

  三峡水库在每年10月蓄满后,枯水期为下游实施补水调度,显著改善了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状况。同时,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加,还有助于稀释大坝下游河道污水,改善水质,减轻污染。

  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淡水资源库,在每年12月至来年3月的长江中下游枯水期,三峡水库将利用蓄存的一库碧水,将下泄流量提高至每秒5500立方米以上,可为长江中下游补水200多亿立方米,成为缝补开裂大地的“一双巧手”。2011年春末,百年一遇的旱灾侵袭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累计为下游补水54.7亿立方米,随着水位回升,旱情得到有效缓解。

  除此之外,三峡库区不断开展生态调度,践行长江大保护事业。

  目前,三峡集团已连续多年开展溪洛渡—向家坝—三峡梯级水库生态调度工作,通过调整水库调度方式,使下泄流量、水温与上下游河段水生态及环境的需求在时空上实现“匹配”,持续减少或消除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创造适宜长江鱼类繁殖所需的水环境,促进鱼类增殖,改善水生态系统。

  中华鲟研究所杜合军博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2011年至2020年,三峡水库共实施14次生态调度试验,2019年生态调度期间,长江四大家鱼自然繁殖对生态调度形成的人工洪峰有明显响应,其中宜都断面四大家鱼产卵总规模高达约31亿颗,与1997年三峡工程大江节流前的水平相当。这表明,生态调度创造了适合鱼类繁殖的水文条件,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的恢复。

  “诺亚方舟”护佑长江珍稀植物

  6000万年前就已存在的珙桐是新生代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有植物活化石之称,是中国8种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中的珍品;叶似荷叶、茎如铁丝,最早出现于恐龙时代的荷叶铁线蕨是中国特有物种,仅分布在三峡库区海拔350米覆有薄土的岩石上及石缝中……

  如今这些珍稀植物都在三峡集团打造的“诺亚方舟”——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植物研究所)里安下了家,并且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总群资源不断扩大,从日渐濒危又逐渐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在这个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的植物研究所,记者看到,育苗荫棚、智能化日光玻璃温室、智能化PC阳光板大棚等一应俱全。科研楼里光照培养室、恒温恒湿光照培养箱、植物病毒检测仪等科研设备,应有尽有。

  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黄桂云告诉记者,三峡集团坚持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同步,植物研究所采取特有珍稀植物保护与陆生生态修复相结合方式,开展三峡库坝区植物保护工作,目前已建成国内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长江特有珍稀植物保育基地。

  据了解,2018年底,三峡库区的560种珍稀植物已全部得到有效保护,没有一种植物灭绝。截至2020年12月底,植物研究所迁地保护长江特有珍稀植物达到1181种,累计繁育特有珍稀植物约18万株。

  植物研究所开展了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研究,在三峡水库155米至170米开展的耐水淹植物筛选试验、示范区,让繁育的特有珍稀植物苗木回归长江两岸。

  截至目前,三峡集团培育的珍稀植物已用于葛洲坝防淤堤、三峡右岸84平台和鸡公岭生态修复等工程。三峡地区特有植物通过人工手段回归到其原始分布区域,扩充种群数量,达到了生态保护目的。

  不可否认的是,三峡工程改变了长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原有水流状态,也改变了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会对某些鱼类种群的生存造成一定影响;而且三峡及其上游梯形水库群形成后,长江中下游沙量大幅减少,清水下泄对下游河道产生冲刷作用,导致部分河岸崩塌,在同等流量情况下部分河段水位下降。

  “对于这些问题,要不断探索,采取各种技术和工程措施,尽量避免和减少不利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表示。

  目前,植物研究所随着三峡集团金沙江下游水电站建设的步伐,已初步开展金沙江流域植物保护工作。(何 亮)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埃及一警察局突发大火已致38人受伤

  • 稻香满园 丰收如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近年来,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将科技创新视为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纷纷加快布局、加大投入,以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
2023-10-02 09:06
10月1日中午,杭州亚运会赛程过半。中国队金牌达到114枚,以218枚奖牌的总数,牢牢占据亚运会奖牌榜第一名的位置。
2023-10-01 15:19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27日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
2023-09-28 10:10
气候变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之一。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下,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
2023-09-28 10:55
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
2023-09-28 10:50
在淳安界首体育中心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现场,中国队选手鲍珊菊、苑丽颖和郭裕芳意气风发,头戴“哪吒”头盔,脚踩“风火轮”,在“碗”状的环形赛道上飞速旋转,以打破亚运会纪录的成绩夺得冠军。
2023-09-28 10:49
27日,在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伊春西站施工现场,重达556吨的站房屋面球形网架结构顺利顶升到位,标志着由中铁建设集团承建的我国最北高铁站——伊春西站正式封顶。至此,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全线站房施工将全面转入站房屋面和装饰装修阶段。
2023-09-28 10:48
46秒376!9月26日,杭州亚运会淳安赛区迎来了新的纪录!
2023-09-28 10:15
农业农村部26日召开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观摩暨秋冬种工作部署会。
2023-09-28 10:12
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通过工艺测试,正式建成。
2023-09-28 10:07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23-09-28 10:03
随后,越来越多的探测结果为月球“南极”撞击坑底部永久阴影区内存在“水冰”提供了有力证据。
2023-09-27 10:11
在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的杭州亚运会赛事总指挥部,一块综合智慧大屏正实时更新反映场馆状况的各类数据。
2023-09-27 10:08
作为一种旨在收集、保存、解释和利用个人和社区在过去事件中的经历、记忆、观点与情感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通过积极倾听地球居民的声音,口述史成为理解和探讨个人和社区如何经历、解释、传播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
2023-09-28 10:27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团队用一个模拟温湿度模式的气候模型预测,整个未来超大陆将会超过哺乳动物热应激极限。
2023-09-27 10:06
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由大到小的层面。
2023-09-27 10:02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密钥分发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3-09-27 09:46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传友教授团队在国际植物学领域顶尖期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论文。该团队成功克隆出番茄的FS8.1基因,阐明了FS8.1基因调控果形建成的细胞学基础和转录调控网络,
2023-09-26 05:10
地球正朝着平均温度上升的方向急速前进。一个气候模型显示,2023年,地球温度有55%的可能性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
2023-09-26 09:52
“不断尝试、不断试错,才可能有不经意间的发现。”这是陈辉的科研态度。看似“笨拙”的执着,却帮助他走得更远。
2023-09-26 09: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