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三峡工程:交出高分“生态答卷”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三峡工程:交出高分“生态答卷”

来源:科技日报2021-06-08 10:2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三峡工程从1994年开工建设,经2003年初期蓄水,2008年首次试验性蓄水,到现在已平稳运行27年。不久前举行的三峡工程公众开放日,记者看到,坝区沿岸绿树掩映,坝区上游碧波万顷,坝区下游一江清水奔流滔滔。

  从设计论证阶段开始,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关心关注的问题。“事实证明,三峡工程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得当,生态环保功能发挥成效显著,这份世纪‘生态问卷’已经有了很好的回答。”6月4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董事长雷鸣山说。

  “钢铁长城”保障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

  长江流域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耕地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1%,水资源占全国的37%,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防洪是三峡工程的首要功能,也是三峡工程最大的生态效益。”这是三峡集团工作人员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兴建三峡工程后,在上游形成库容为393亿立方米的河道型水库,可调节防洪库容达221.5亿立方米,能有效地拦截宜昌以上来的洪水,大大削减洪峰流量,就像驻守在长江上游的“钢铁长城”,使荆江地区的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保障了长江中下游生态的安全。

  原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水电工程专家郑守仁生前曾说:“大洪水可以检验三峡工程的‘成色’。”2020年,长江全流域洪水,不仅检验了三峡工程的“成色”,而且让人们看到了生态环保的“底色”。

  2020年入汛,长江流域出现连续强降雨天气,累计降雨量仅次于1954年,超过1998年,防洪形势严峻。流经三峡的编号洪水达到5次,其中最大洪峰每秒75000立方米创建库以来新高。

  “洪峰过境期间,通过三峡水库拦洪削峰,有效避免荆江分蓄洪区运行,成功避免60万人转移,40万亩耕地被淹没。”三峡集团流域枢纽运行管理中心水库管理部主任王海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防洪是对长江中下游最大的生态保护。”

  随着向家坝、溪洛渡、乌东德等水电工程陆续建成,通过梯级水库联合拦蓄,2020年最大洪峰过境期间,降低了重庆寸滩站水位超2米,有效减轻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充分发挥了基础保障作用。

  据中国工程院关于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评估的估算,三峡工程多年平均防洪效益为88亿元,工程防洪减灾效益显著。三峡工程防洪补水功能的发挥,使长江经济带具有了坚强的生态屏障,广袤富庶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150万公顷耕地和城镇得到了保护,几千万居民有了安全的居住和发展环境。长江流域生态秩序走向良性循环,平原湖区生态达到新的相对稳定状态。

  “一双巧手”缝补干旱开裂大地

  去年10月,在长江中下游枯水期到来前,三峡大坝上游水位已达到175米,这是三峡工程连续11年成功实现175米蓄水目标,也是三峡工程在完成整体竣工验收,转入正常蓄水运行前进行的最后一次实验性蓄水。从防洪限制水位145米升至正常蓄水水位175米,伴随着江面的抬升,高峡出平湖,库区也由防洪度汛转为蓄丰补枯,为冬春季的供水、航运、发电等提供有力保障。

  三峡水库在每年10月蓄满后,枯水期为下游实施补水调度,显著改善了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状况。同时,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加,还有助于稀释大坝下游河道污水,改善水质,减轻污染。

  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淡水资源库,在每年12月至来年3月的长江中下游枯水期,三峡水库将利用蓄存的一库碧水,将下泄流量提高至每秒5500立方米以上,可为长江中下游补水200多亿立方米,成为缝补开裂大地的“一双巧手”。2011年春末,百年一遇的旱灾侵袭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累计为下游补水54.7亿立方米,随着水位回升,旱情得到有效缓解。

  除此之外,三峡库区不断开展生态调度,践行长江大保护事业。

  目前,三峡集团已连续多年开展溪洛渡—向家坝—三峡梯级水库生态调度工作,通过调整水库调度方式,使下泄流量、水温与上下游河段水生态及环境的需求在时空上实现“匹配”,持续减少或消除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创造适宜长江鱼类繁殖所需的水环境,促进鱼类增殖,改善水生态系统。

  中华鲟研究所杜合军博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2011年至2020年,三峡水库共实施14次生态调度试验,2019年生态调度期间,长江四大家鱼自然繁殖对生态调度形成的人工洪峰有明显响应,其中宜都断面四大家鱼产卵总规模高达约31亿颗,与1997年三峡工程大江节流前的水平相当。这表明,生态调度创造了适合鱼类繁殖的水文条件,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的恢复。

  “诺亚方舟”护佑长江珍稀植物

  6000万年前就已存在的珙桐是新生代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有植物活化石之称,是中国8种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中的珍品;叶似荷叶、茎如铁丝,最早出现于恐龙时代的荷叶铁线蕨是中国特有物种,仅分布在三峡库区海拔350米覆有薄土的岩石上及石缝中……

  如今这些珍稀植物都在三峡集团打造的“诺亚方舟”——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植物研究所)里安下了家,并且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总群资源不断扩大,从日渐濒危又逐渐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在这个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的植物研究所,记者看到,育苗荫棚、智能化日光玻璃温室、智能化PC阳光板大棚等一应俱全。科研楼里光照培养室、恒温恒湿光照培养箱、植物病毒检测仪等科研设备,应有尽有。

  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黄桂云告诉记者,三峡集团坚持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同步,植物研究所采取特有珍稀植物保护与陆生生态修复相结合方式,开展三峡库坝区植物保护工作,目前已建成国内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长江特有珍稀植物保育基地。

  据了解,2018年底,三峡库区的560种珍稀植物已全部得到有效保护,没有一种植物灭绝。截至2020年12月底,植物研究所迁地保护长江特有珍稀植物达到1181种,累计繁育特有珍稀植物约18万株。

  植物研究所开展了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研究,在三峡水库155米至170米开展的耐水淹植物筛选试验、示范区,让繁育的特有珍稀植物苗木回归长江两岸。

  截至目前,三峡集团培育的珍稀植物已用于葛洲坝防淤堤、三峡右岸84平台和鸡公岭生态修复等工程。三峡地区特有植物通过人工手段回归到其原始分布区域,扩充种群数量,达到了生态保护目的。

  不可否认的是,三峡工程改变了长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原有水流状态,也改变了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会对某些鱼类种群的生存造成一定影响;而且三峡及其上游梯形水库群形成后,长江中下游沙量大幅减少,清水下泄对下游河道产生冲刷作用,导致部分河岸崩塌,在同等流量情况下部分河段水位下降。

  “对于这些问题,要不断探索,采取各种技术和工程措施,尽量避免和减少不利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表示。

  目前,植物研究所随着三峡集团金沙江下游水电站建设的步伐,已初步开展金沙江流域植物保护工作。(何 亮)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逐梦海天 青春滚烫——记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

  • 创新潮涌链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