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万能钥匙”解锁马铃薯自交不亲和
首页> 科技频道 > 正文

“万能钥匙”解锁马铃薯自交不亲和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1-07-09 13:1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二倍体马铃薯的茎叶和种子,以及横切的彩色马铃薯块茎。云师大供图

  马铃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块茎类粮食作物,全球有13亿人口以马铃薯为主食。与大多数谷物类粮食作物不同,马铃薯靠种薯繁殖。

  2013年起,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研究员黄三文团队联合云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云师大)等团队,发起“优薯计划”,即以二倍体育种替代四倍体育种,以杂交种子繁殖替代薯块繁殖。

  二倍体马铃薯是一种自交不亲和的作物,培育二倍体自交系首先要克服自交不亲和。所谓自交不亲和,一般是指,具有雌雄花蕊的花,其自身的花粉不能让自己的雌蕊受精结实。

  1998年,日本和美国科学家发布了一种可自交的野生马铃薯,并证实这是由某个基因控制的。此后,很多科学家想找到这个基因却无功而返。

  近日,《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云师大和基因组所合作克隆的马铃薯自交亲和基因Sli及其调控机制。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天中告诉《中国科学报》:“打破自交不亲和性的技术瓶颈,多代自交获得纯合自交系,利用选择的自交系育成的优新品种杂交种子生产,一直是马铃薯育种家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吴巨友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这项成果将在创制二倍体马铃薯自交系、丰富其杂交亲本遗传基础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将为其他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物种,如梨、苹果等的自交亲和品种选育提供新途径。

  表型难鉴定 基因难克隆

  1998年,日本和美国科学家合作发布了一株自交亲和的野生材料,并确定了这个材料的自交亲和性状受单个位点调控。

  由于前人报道马铃薯1号染色体上的S位点调控了自交不亲和过程,所以日本科学家推测该位点通过抑制S位点起作用,将其命名为Sli,可以理解为S位点抑制子。

  “在马铃薯中,平均每条染色体上存在3000多个编码基因。如果把基因组当做一个宝藏,基因就相当于里面的一颗宝石。发现基因,代表知道有这颗宝石的存在;把基因初步定位在某个染色体上类似于知道这颗宝石位于宝藏的哪一部分,但并不清楚具体位置;而成功地克隆这个基因则意味着准确找到了这颗宝石。”此次发表于《自然—通讯》的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尚轶告诉《中国科学报》。

  国际上多个实验室一直在尝试克隆Sli基因。然而,鉴定自交是否亲和首先需要进行大量自交授粉工作,通过授粉后是否坐果进行判断。

  尚轶介绍,植株坐果与否受到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如果自交不亲和的植株授粉时发生了串粉,就会导致坐果。比如一阵风把其他植株的花粉吹到柱头上,或者授粉时镊子没有清理干净,沾上了其他植株的花粉,都可以让本身自交不亲和的植株自花授粉后坐果。

  而那些自交授粉后不坐果的,也有可能是温度太低或者太高,或者花粉育性出了问题,而不是由于自交不亲和。

  “这就导致表型鉴定特别困难,且鉴定结果也不准确,给Sli基因的克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论文第一作者、云师大助理研究员马玲介绍,不仅表型难鉴定,前人还认为Sli基因与马铃薯的致死基因相连。所以当Sli位点纯合后,会导致后代致死,这让他们无法得到Sli基因的纯合体。

  “由于马铃薯自交亲和的表型易受外界环境干扰,该基因一直未被克隆。”黄三文说。

  神奇的偏分离现象

  在含有Sli位点的马铃薯植株自交后代中,会出现一种偏分离现象。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研究员张春芝解释道,正常情况下杂合的基因型(A/a)自交后代中应该出现A/A、A/a、a/a三种基因型,比例分别是1:2:1。而含有Sli基因的杂合个体自交后只出现Sli/Sli和Sli/sli两种基因型,比例为1:1,找不到sli/sli基因型的个体。

  “后代在12号染色体上出现了极端的偏分离比例。”张春芝说。

  尽管前人也发现了这一偏分离现象,但他们认为原因是Sli与致死基因连锁,所以当Sli位点纯合后就会导致后代致死。

  “然而,我们发现偏分离是受精造成的,即只有含Sli基因的花粉才能够完成受精,因此后代中有Sli/Sli和Sli/sli基因型,没有sli/sli个体。”张春芝说。

  于是,含有Sli基因的杂合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全部含有Sli基因,都是自交亲和的。“这样我们就不用对后代再进行繁琐的亲和表型鉴定,并利用这个特点扩大我们的后代群体用于基因定位,群体越大对基因定位帮助越大。”尚轶说。

  吴巨友告诉《中国科学报》,利用后代均为自交亲和表型的特点,他们将遗传群体扩大至6624个植株,最终从花粉RNA中克隆了Sli基因。

  “我们发现了配子体导致的自交不亲和性,其后代均为自交亲和表型,不用做表型鉴定,这样就可以扩大遗传定位群体数量,因而快速克隆了Sli基因。”黄三文说。

  一把“万能钥匙”

  虽然找到了马铃薯自交亲和基因,但它究竟是如何实现这一机制的呢?

  吴巨友向《中国科学报》解释,植物自交不亲和的遗传位点称为S位点,分别编码雌蕊决定因子和花粉决定因子。

  在分子水平上,马铃薯属于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作物,表现为花粉管在花柱中部停止生长,不能进入子房完成受精。该系统中,雌蕊的决定因子是S-RNase蛋白,它是一种细胞毒性蛋白,仅在花柱中表达,并被分泌到花柱传导组织中;而花粉的决定因子是位于S-locus上的SLF蛋白,它们在花粉中特异表达,不能识别自身的S-RNase,因此S-RNase的毒性作用存在,表现出自交不亲和。

  当花粉管在花柱引导组织生长时,亲和与不亲和的S-RNase蛋白都可以进入花粉管。亲和的S-RNase在花粉胞质中被花粉SLF蛋白识别并降解;而不亲和的S-RNase被保留在胞质中发挥其毒性作用,引起花粉管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而停止生长。

  “如果认为S-RNase蛋白是雌蕊阻断花粉管进入的‘锁’,那么SLF蛋白就是打开这把‘锁’的‘钥匙’。”吴巨友说,通常,一种SLF只能识别1~2种类型的S-RNase,类似于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果一把钥匙能开多把锁,就可以产生广泛的自交亲和。

  尚轶告诉《中国科学报》,他们鉴定到的Sli蛋白不是S位点上的SLF蛋白,且能识别超过10种类型的S-RNase,从而打破自交不亲和性,表现出“万能钥匙”的作用,可广泛应用于打破二倍体马铃薯的自交不亲和性,对于培育马铃薯自交系有重要作用。

  “马铃薯自交亲和基因Sli的进化有其特殊意义,但现在还未知。”黄三文说,目前也不清楚别的作物里是否也有类似的基因存在。

  李天中说,该研究突破了马铃薯自交不亲和性技术瓶颈,为自交系杂交育种提供了全新策略,是植物自交不亲和性理论研究及产业应用的成功范例。相较于传统策略,该方法创制的自交亲和马铃薯具有广谱性强、效率高等优势,为优薯计划提供了重要工具。

  该研究也为遗传背景高度杂合、杂交育种随机性强、多种优良性状聚合难的其他自交不亲和性园艺作物育种提供了借鉴和思路。(记者 李晨)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贵州镇远:古城赛龙舟

  • 浙江台州:送大暑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
2025-07-23 09:20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2025-07-23 02:40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25-07-23 02:4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院士团队日前发布“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构建起气候—树种—立地精准匹配体系
2025-07-23 02:4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团队在一种小麦野生近缘种——冰草中鉴定出一个可调控穗粒数的关键基因AcRR1
2025-07-23 02:40
22日17时37分,随着330千伏玛玉二线结束试运行,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宣告正式投运。
2025-07-23 02:4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2025-07-22 10:35
“对承担国家、北京市6G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1:1配套、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
2025-07-22 02:35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团队联合相关科技企业,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并正式对外发布。
2025-07-22 02:35
由中铁二院勘察设计的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三年多来,发送旅客超5000万人次,货运量突破6000万吨,客货运输实现量效双增。
2025-07-22 02:35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重要战略举措,它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5-07-22 02:3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成矿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赵来时介绍,钕黄河矿是黄河矿的富钕端元矿物,隶属于稀土碳酸盐矿物家族,具有独特的钕元素富集特征。
2025-07-21 09:46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超导”,可能会觉得陌生。简单说,超导就是某些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
2025-07-21 09:40
雨又下了一夜,太阳终于爬上了大娄山。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种粮大户王建全望着绿油油的稻田却犯了愁:“雨水多,禾苗长得快,可田里的稻飞虱太多了,恼火呦!”
2025-07-21 02:45
近期,由我国牵头制定的硅基负极材料国际标准《纳米制造—产品规格—第5—3部分:纳米储能—空白详细规范:锂离子电池纳米硅基负极材料》(IEC TS 62565-5-3:2025)正式发布。
2025-07-21 02:45
近日,由我国牵头制定的量子点光转换膜系列国际标准《纳米制造—可靠性评价—第4—1部分
2025-07-21 02:45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