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抗疫精神 让中华民族从容应对惊涛骇浪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抗疫精神 让中华民族从容应对惊涛骇浪

来源:科技日报2021-07-16 09: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7月13日,我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14亿剂次。

  从快速鉴别、第一时间分离测序病原体到自主研发疫苗、并迅速构筑免疫屏障,从4.2万名白衣战士逆行出征到中医药的全程参与,从方舱策略拧紧“水龙头”到快速检测筛查扑灭偶发“聚集性疫情”,应对百年未遇的疫情“大考”,中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显示出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凝聚起强大抗疫力量。

  在战时,闪光的抗疫精神是7×24小时的救助守护、是科研一线日夜连轴转的攻坚克难;在平时,闪光的抗疫精神是逼仄的临时接种点里每位一线接种人员对百姓的细细叮咛,是万千群众动员起来的主动发现、主动流调。无论战时、平时,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

  对人民的挚爱,可以这般浓烈

  在武汉一名康复者的家里,有两棵名字非凡的树,一棵被命名为“秦劳勇敢”,另一棵叫“贵人相助”。

  回忆起驰援武汉的经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施秉银总会感到近在咫尺的温暖,这是患者出院后带给他的最令人动容的感谢与思念,康复者对他解释,两棵树中的“秦”代表陕西,贵人是说医务人员,“贵”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贵州医疗队也一同在并肩战斗。

  如果说两棵安静的树要诉说的是缓缓流淌的人间大爱,那么火爆网络的“山川”组合隔空喊话,要诉说的是会师出征的豪迈与责任。

  “两支医疗队分别从祖国的东部和西部汇合于武汉,向着同一个目标进发,就是支援武汉抗击疫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务处副处长费剑春回忆,2020年2月7日晚,武汉天河机场只有三架航班降落,医护人员们隔空喊话,相互致意,用嘹亮的“战歌”展现共同战疫的决心和担当。

  在几十天的战疫中,齐鲁医院和华西医院共同参与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救治,两个医疗队的专家多次共同会诊、共同远程线上讨论病例,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4月5日,在胜利完成抗疫任务之后,“山川”组合再次喊出“东齐鲁、西华西,我们在一起”的口号。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共前进的约定再次响彻武汉上空。

  向科学要答案,给出强大支撑

  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分离出一种全新病毒,几天工夫测出全基因组序列并向全世界公布、获得病毒照片,有效药物紧跟着开启筛选、几条疫苗路线同步布局……应对突发、新发传染病,中国科研战线实力担当,招之能来、来之能战,用科学支撑抗疫。

  在获取样本几天后,我国科学家便实现了这种全新病毒的分离、测序工作,于2020年1月11日向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分享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序列。

  检测试剂的研发、疫苗的设计研发、病毒溯源等工作无不与病毒分离与基因测序工作紧密相关,直至今天,当时的测序数据、序列解读等对于新冠病毒的突变与追踪,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现在处于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外防输入压力较大,对输入的新冠病毒需要“追本溯源”才能进行有效的流调和防控。比如前一段时间,广州和深圳同时出现散发病例,经过测序发现深圳出现的病毒毒株和广州出现的不一样,一个是阿尔法病毒,一个是德尔塔病毒,科学提供的线索使得流调溯源工作指数倍减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表示,这样的工作没有检测测序平台是难以做到的。向科学要答案,贯穿在传染病的防控始终。

  7月12日,世卫组织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很高兴两款中国疫苗(灭活疫苗)进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疫苗库,7月起就可以提供疫苗,现在非常需要这些疫苗,很多国家都在等待疫苗。

  在疫情初期,为最大限度提升我国新冠疫苗研发的成功率和速度,科研攻关组迅速确定的5条主要技术路线为: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包括RNA疫苗和DNA疫苗)。

  作为最为成熟的技术路线,灭活疫苗的生产线在研发伊始便已在筹备开工。保障疫苗供应,是在疫苗研发初期便进行的极具前瞻性和魄力的工作部署。

  疫情初期,死亡数字增加、武汉封城……事态危急之下,疫苗专家需要专业判断:哪种疫苗能成功,又能最快成功。

  这个问题需要向科学要答案。“前期观察,新冠病毒的致病症状和乙肝不同,没有慢性携带者,说明它的基因不会进入宿主基因组,灭活疫苗可行。”国药中生董事长杨晓明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近百年的疫苗研发生产经验判断,灭活疫苗前期研发时间短、后期产量也能保证。

  中国践行“让中国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的庄严承诺。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已向国际社会提供了超过4.8亿剂新冠疫苗。

  常态化防控,一场人民战争

  当前,我国的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这是一场依靠人民的传染病之战。

  在国际同行进行新冠防控基层无人可用,有的只能发动退休护士做流调、防控工作时,中国的社区、县乡等疾控和医疗基层体系,一声令下、全局皆动,网联起常态化防控中胜利的关键“脉络”。

  从2021年3月23日我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8284.6万剂次到7月13日的14亿剂次;从万众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到不断增长、深入一线的核酸检测能力,每一个常态化防控中遇到的沟沟坎坎都离不开抗疫精神中命运与共指引下的万众一心。中国抗疫精神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中,体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点滴日常里。(张佳星)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8日起恢复开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