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酸水解”合成路径 一网打尽沸石吸附剂碳捕集痛点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酸水解”合成路径 一网打尽沸石吸附剂碳捕集痛点

来源:科技日报2021-07-22 09:4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7月19日,记者从南京工业大学获悉,该校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工学院王军教授课题组联袂浙江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合成自成型含铁丝光沸石吸附剂,破解了沸石分子筛碳捕集痛点,二氧化碳吸附量创新高,可以更精准地吸附二氧化碳,且性能不受水汽影响。近日,该成果在线刊发于国际著名期刊《科学》上。

  沸石作为一种经典的吸附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气体吸附分离等众多领域,具有适用范围广、成本低、操作简单、循环复用便捷等诸多优点,因而在碳捕集领域备受青睐。

  不过,长期以来,沸石等吸附剂在碳捕集中存在吸附容量不高、气体分离比低、不耐水汽、脱附再生能耗高、粘结剂成型后性能下降等问题,影响着它们的使用效率。长期以来,课题组成员一直致力于研究一种新的沸石材料,试图解决这些技术痛点。

  “我们逐渐探索形成一种独特的‘酸水解’路径合成方法。这种工艺创制的含铁丝光沸石吸附剂较之以前有两大突破,一是变原来的粉状为高机械强度块状,省却了后续成型工艺,具有典型绿色化工特点;二是独特的孔道结构实现了高效碳捕集。”论文第一作者、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周瑜说。

  他介绍,团队采用“酸水解”的合成路径,经过千百次反复优化,并进行性能测试和结构解析后,得到了一种孔口更小的沸石材料。“二氧化碳直径为0.33纳米,我们的沸石吸附剂孔口尺寸是0.33—0.34纳米,一来可以让二氧化碳进入吸附材料,二来也能阻止甲烷等分子进入,如此一来,这个孔口就成了二氧化碳专属的‘捕集孔’,吸附更精准。”周瑜说。

  实验显示,团队合成的含铁丝光沸石吸附剂在25摄氏度、1个大气压条件下,每立方厘米可以吸附219立方厘米二氧化碳,是迄今报道的最高值。同等条件下,用于工业的13X沸石吸附剂,每立方厘米吸附156立方厘米二氧化碳。更重要的是,含铁丝光沸石吸附材料对氩气、氮气、甲烷等表现出良好的筛分能力,其分离比13X沸石吸附剂高出多个数量级。

  此外,在分离过程中,气体中若有水汽,有的吸附剂会遇水不稳定。大部分吸附剂亲水,故而分离性能受水汽干扰严重,常常需要先干燥再吸附。而课题组合成的吸附剂,分离性能不受水汽干扰,且循环使用效果较好。

  “就能耗而言,13X沸石吸附剂在分离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混合气时,回收1公斤二氧化碳需要消耗0.97兆焦能量,而我们的吸附剂每吸附1公斤二氧化碳仅需消耗0.7兆焦能量。”论文的通讯作者、南京工业大学教授王军说,在纯度相同的情况下,课题组合成的吸附剂对二氧化碳的回收率大于95%,甲烷的回收率能从61.9%提升到96.9%。

  周瑜表示,这一研究是碳捕集领域的重大突破,具有实际应用潜力,开拓了杂原子沸石分子筛在气体吸附分离领域的新应用。

  “碳捕获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分离回收和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周瑜说,此项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发电厂燃烧后的二氧化碳捕集、天然气净化、沼气纯化等方面。

  (记者金凤 通讯员朱琳杨芳)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