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泉州世界遗产中有多少宋元时代的“黑科技”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泉州世界遗产中有多少宋元时代的“黑科技”

来源:科技日报2021-07-30 09:3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朝霞中的泉州开元寺东西塔及周边古城保护核心区域 新华社记者宋为伟摄

  这是一幅宋元时期泉州商人出海经商的大致图景:从德化窑、磁灶窑或者安溪青阳的冶铁厂装载货物;去开元寺、清净寺或者天后宫祈祷平安,参加九日山出海祈风仪式;在市舶司开具出海公凭;从六胜塔、万寿塔边的石湖码头或江口码头起航……

  7月25日,在福建福州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这些要素构成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通过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个世界遗产。

  “历史上的泉州,许多科学技术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过巨大影响。”著名闽南文化研究专家、泉州师范学院原副院长林华东教授难掩自豪。如高超的水密隔舱造船技术,提高了远航安全性能;通过养殖牡蛎给洛阳桥基穿上“金钟罩”;考古发掘的宋元时期重要贸易商品——青阳块炼铁等,都是宋元时期泉州开放与繁荣的历史见证。

  水密隔舱技术提高船舶远航安全性

  泉州,古称刺桐,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唐代中期,泉州成为中国四大名港之一;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已发展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1974年夏在泉州湾历清港发掘出土的宋代古船,是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古老的木质海船,也是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的发掘出土,揭示了宋代中国的造船技术在同一时代是领先于世界的,也确立了泉州宋元时期作为我国海船制造中心的地位。”著名海交史专家、曾任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的王连茂说。

  科考表明,这是一艘13世纪泉州造的三桅远洋商船,通过12道隔舱板将全船分成13个舱,所有的舱壁钩联十分严密,水密程度非常高。隔板与船壳用铁钩钉钩联在一起,并在两旁装置“肋骨”,以增加船体强度。隔舱板和“肋骨”这两项技术都是我国造船史上的重要创造,可大大提高船体的安全性。2010年11月,泉州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确定航行方位的水磁罗盘、探测水深以及海底状况的测深锤……古船上出土的文物仿佛正向人们讲述着,宋元时代的泉州船员们凭借丰富的航海经验和航海技术驰骋于东西大洋间的故事,那时航海习俗也逐渐形成,海神崇拜、祈风祭海等,成为当地独特的人文风景。

  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续,“宋代古船的载重可达200多吨,相当于陆上一支拥有700多头骆驼的商队的总运量。随着贸易量的增大、品种的增多,海上丝绸之路的优势逐步凸显。”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说。

  古船上也出土了众多由磁灶窑和德化窑等古窑应用先进窑炉技术生产的宋代陶瓷制品。如今德化的白瓷瓷雕技艺享誉世界,被誉为“中国白的故乡”。而科考表明,早在宋元时期,德化白瓷便通过泉州港输出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在此次泉州申遗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中,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是宋元时期泉州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

  “板结层”冶炼处理技术世所罕见

  在安溪县博物馆馆长易曙峰的眼里,位于泉州西北山区腹地的青阳下草埔是一个天造地设的冶炼场:当地铁矿资源丰富;五阆山脉的茂密森林,可提供取之不尽的燃料;下草埔北高南低,东西两山相夹,形成了一个天然“风箱”;山道附近就是渡口,运铁船顺流而下,即可抵达泉州港。“不得不十分佩服古人的智慧。”他说。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五年,青阳铁冶大发,即置铁务于泉州。”2019年10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此开展考古工作,发现遗址使用小高炉进行块炼铁冶炼,年代集中在10—12世纪,系宋元时期,使这一史书上的文字得到了证实。

  科考显示,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其中核心区约5000平方米;在高低超过20米的落差中,错落分布着17层台地,发现6处炉址、3处房址。遗址内功能分区清晰,分布着冶铁生产区、铁务官署区、工匠生活区,出土遗物可分为冶炼遗物、金属器、陶瓷器、建筑遗物四大类,包括宋元时期的铁矿石、炉渣、瓷器、铜钱、铁器胚件以及建筑构件等。

  经分析检测,遗址内出土积铁样品中高碳钢样品比例较高,可能产自块炼法冶炼。科考表明,遗址以块炼铁生产为主,集生铁和块炼铁生产技术为一处,是我国首个科学考古发掘的块炼铁和生铁冶炼并存的遗址。以该遗址为代表的安溪宋元冶铁遗址,普遍存在“板结层”的独特现象,这种“板结层”冶炼处理技术在当时世界上还是首次发现。

  在人们印象中,古代海外贸易商品主要是瓷器、丝绸、茶叶,而宋代古船、南海I号等中发现的铁器凝结物,证明了铁器也是当时的重要商品。

  专家认为,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点集中体现了“采、产、运、销”的高度整合,其铁制品在泉州港口进入海上航道,源源不断地销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使得冶铁经济与文化融入到了宋元时期世界的海洋文明。

  用牡蛎给桥基穿上“金钟罩”

  年近八旬的陈德杉老人常年守护着洛阳桥,作为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文史研究会会长,自1996年以来,他共编著《洛阳桥撷趣》《洛阳桥传说》等10多本有关洛阳桥文史的书籍,被人称为古桥的“百科全书”。

  位于泉州东郊洛阳江上的洛阳桥,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的美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次也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点之列。在宋元时期,从泉州港石湖、江口等码头上岸的货物,在这里过了洛阳江,便能北送至福州乃至内陆腹地。

  “洛阳桥的建造过程异常艰苦,主要是因为桥址在江海交接处,遍布滩涂淤泥无坚实基岩可依托,又深受江宽浪急、海潮侵蚀之苦。”陈德杉说,在当时泉州郡守蔡襄的主持下,首创了筏型基础、养蛎固基、浮运架梁等,多项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造桥技术,使洛阳桥的成功建造成为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

  如针对之前桥基常被海浪摧毁的窘境,当时的建造者开创了现代称为“筏形基础”的新型桥基,即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放置石块并向两侧展开,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埕作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提高基址的稳定性。其桥墩形式也别具一格,全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出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

  另一个技术是养蛎固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利用牡蛎附着力强、繁殖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胶结成一个牢固整体,给桥基穿上了一件脱不掉的“金钟罩”,这种把生物学与桥梁建筑学相结合的固桥技术,在世界上是首创的。

  洛阳桥桥板平均重达数吨,在风大浪急的海面上施工也是一大难题。智慧的古人在退潮时用浮排将石材运送至桥墩之间的恰当位置,等涨潮时利用浮力将石材调整安放至桥墩上。

  洛阳桥的建造为当时泉州造桥工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著名的安平桥、石笋桥、顺济桥等也是仿造洛阳桥而建造起来的。“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这是当地一句口口相传的俗语,正是泉州海纳百川精神气质的写照,也激励泉州在新时代继续谱写向海而生的新篇章。(谢开飞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