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还在“死磕”类地行星? 氢海行星或许也是外星生命“摇篮”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还在“死磕”类地行星? 氢海行星或许也是外星生命“摇篮”

来源:科技日报2021-09-14 13:2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探索宇宙,寻找外星生命,人类又迈出了一小步。

  近日,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天文学家认为,氢海系外行星或是孕育外星生命的“摇篮”。研究团队发表论文称,他们发现了一类新的宜居行星,这种系外行星的质量是地球的几倍,拥有巨大的液态水海洋和富含氢气的大气层,被称为氢海行星。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就能够在一颗意想不到的星球上,发现地外生命。

  宜居星球不只是类地行星

  “目前比较可信的氢海行星只有K2-18b一个。”邹远川直言,氢海行星是一个拥有主要由氢气所构成的薄大气层,以及由液态水(海洋)作为行星表层的系外行星。

  这种行星质量范围比较广,大致在1个到10个地球质量之间,邹远川说,以目前的观测来看,氢海行星的质量,正好处在人类能观测到的地外行星主要质量范围内。但其大气只占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左右,“氢海行星大气层很薄,要发现并确定它们并不容易。”邹远川说。

  自20世纪90年代初,人类首次发现太阳系之外的行星以来,我们已经发现了数千颗系外行星。在已知的数千颗系外行星中,绝大多数行星质量在地球和海王星之间,它们通常被称为超级地球或超小海王星,大多为大气富含氢的岩质行星和冰质巨行星,或介于两者之间的行星。氢海行星此前就被归属于超小海王星。

  目前,地球是人类唯一知晓存在生命的天体。在系外行星搜索中,我们始终把寻找生命迹象视为重头戏。为此,天文学家主要关注与地球体积、质量、温度和大气成分相似的行星,即类地行星。

  而在剑桥大学的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认为或许不只有类地行星才宜居,此前曾被认定为非宜居行星的氢海行星,也有可能孕育生命。研究小组成员表示,氢海行星在整个银河系中似乎极其常见,它们可能拥有“极端生物”,如同能在地球上最恶劣环境中繁衍生息的生物一般。

  研究人员认为,氢海行星通常比地球更炎热,其大气温度或高达200摄氏度,具体情况取决于它们的宿主恒星及其与宿主恒星的距离。

  尽管氢海行星与地球有着不同的特性,但仍具有容纳大型海洋的特征,在富含氢的大气层下,或存在着行星尺度的巨大海洋。

  邹远川介绍,与类地行星相比,氢海行星可能存在于恒星周围更广的空间范围。这就意味着,即使位于宜居带范围之外,仍有机会找到能够孕育生命的行星。这个发现或可改写我们对于“宜居带”的一般性认识。

  氢海行星上的海洋或能孕育生命

  邹远川介绍,氢海行星的质量在地球和海王星之间。同样在此质量区间,大多数超小海王星则没有支撑生命存在的条件。大多数超小海王星的质量超过地球的1.6倍。虽然这一质量要比海王星小,但还是太大了,无法像地球一样拥有岩质的内部结构。“生命不能在气体中诞生,只能在岩石核上,如果气体太厚,岩石所处的气压太高,生命就无法存在。”他说。

  早期对这类行星的研究认为,它们富含氢的大气之下,压力和温度过高,无法支持生命存在。而剑桥大学研究团队最近对K2-18b的研究发现,在某些条件下,这类行星仍有机会支持生命繁衍。

  这一发现让该团队开始对相关行星和恒星性质开展了更加全面、详细的调查,寻找已知或未知的系外行星中哪些可能满足这些条件,以及是否有机会观测到它们的生物信号。

  邹远川说,这类行星还包含潮汐锁定的暗氢海行星,它们可能只有在永久背阴面具有宜居条件;还包括只能接收到来自恒星少量辐射的冷氢海行星。

  也有研究认为,氢海行星有条件支持地外生命存在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这类行星的数量和可观测性均高于类地行星,这将大大加速人类对太阳系之外的生命搜索工作。

  “最新的研究成果并没有推翻之前的行星研究结论。”邹远川坦言,新研究只是说在超级地球和超小海王星之间,还可能存在另外一种行星,即氢海行星。这种行星的氢气包层很薄,使得海洋表面压强不是特别大,能够支撑生命存在。对K2-18b的观测发现,也证明了符合上述构想的系外行星是存在的。

  生命形态极可能是微生物

  可以肯定的是,氢海行星为人类在寻找地外生命的道路上开辟了一条全新途径。

  剑桥大学研究人员认为,氢海行星大气中可能存在一些微量的生物标记物。不久的将来,人类或许可以通过光谱观测发现这些标记物。

  目前,该研究团队确定了一个相当大的潜在氢海行星样本库,这些样本可以成为下一代望远镜详细研究的候选对象。

  同时,仅仅依靠质量大小不足以确认一颗行星的具体情况,还需从温度和大气性质等其他方面进行更详细地研究。

  邹远川说,氢海行星比类地行星尺寸更大、温度更高,其大气富含氢,使得它们的大气特征更容易被探测到。

  他介绍,类似氢海行星这样的行星,在已知的系外行星中占了大多数。从光谱上探测氢海行星大气中的生物标记,需要更加强大的望远镜,即将发射的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正是一个适合用于此项研究的望远镜。

  从过程上看,对氢海行星的探测与探测类地行星是相同的,即先利用专用的行星探测望远镜找到地外行星,再在其中搜寻可能的候选体,然后利用超大望远镜进行详细观测。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氢海行星是一种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但一方面,可以成为氢海行星的限制条件仍比较多,目前比较可信的候选体也只有一个;另一方面,即便该类行星能够孕育生命,也极有可能是微生物,因为氢海行星的大气中没有氧气, 无法支撑需进行有氧呼吸的大型动植物存活。

  邹远川介绍,对于寻找地外生命,目前的主流还是搜寻类地行星。如2009年至2013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使用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2018年发射、设计寿命到2020年但目前依然在服役的TESS小型空间望远镜;欧洲航天局在2015年发射、设计使用到2025年的PLATO空间望远镜,都是主要的地外行星发现者,但目前还没有探测到一颗真正意义上的另一个地球。

  邹远川说,目前我国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葛健提出了地球2.0计划,经过长时间的观测,有望找到质量、体积、轨道周期等各项参数都和地球一致的“姐妹星”,再利用大型望远镜对该行星进行有针对性的长时间观测(包括成像和光谱观测),在邹远川看来,这将是最有可能找到地外生命的方式。(吴纯新 王潇潇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让桥梁自愈、装备隐身,带你了解“物质世界设计师”

  • 海军四川舰开展首次航行试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