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技赋能 盛大“十四运”尽显“老陕味”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科技赋能 盛大“十四运”尽显“老陕味”

来源:科技日报2021-09-22 10:2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张灯结彩,璀璨夺目。

  9月15日,第十四届全运会在陕西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盛大开幕。这是建党百年之际举行的全运会;这是北京冬奥会即将到来前的全运会,也是首次来到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全运会。

  兵马俑、大雁塔、千年古都,这也许是三秦大地在世人心中的第一印象。除了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本届全运会从另一个维度展现了“赳赳老秦”的新形象——开幕式上炫酷亮相的秦创原,就是明证。光影变幻出的芯片造型,展现出陕西以创新、高质量发展迈向新时期的信心与决心。

  全运场馆满满“科技范儿”

  嫦娥探月、北斗组网、“天问”探火、载人深潜……这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成果,背后都有陕西科技力量的贡献。

  当古都遇上科技,本届全运会也展现出了别样的风采。作为十四运会主场馆的西安奥体中心,几个全运场馆都因其智慧程度和“黑科技”成为当地市民心中新晋的网红。

  作为国内首个4.0版智慧场馆项目,西安奥体中心拥有世界顶级跑道、西北地区功能最全的游泳跳水场馆。这座被誉为“长安鼎”的建筑总面积达10.4万平方米,首次采用预制清水混凝土技术,一次浇筑成型,直接达到装饰效果。同时,还运用了一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更具环保底蕴和科技感。夜景泛光设计,更是让夜晚的“长安鼎”显得灵动飘逸。

  不仅是场馆,智能、智慧的元素也体现在本届全运会的方方面面。在全运村,智能化迎宾和导览机器为大家规划出最优的需求方案,无人售货车、无人机为运动员提供一站式隔空购物和智能配送服务体验。运动员回到公寓中,人脸识别打开门锁,屋内设备可自动开启,随时随地感受智能化的便捷生活方式。

  智能便捷的生活、干净整洁的硬件条件,让有些刚刚结束奥运征程的运动员感叹这里的环境更好。

  软件过硬,硬件设施也一样过硬。西安奥体中心集成了30多项智能应用系统建立的综合指挥平台,6大智能化系统、63个子系统,使体育场的消防、电力、能耗等实现可视化管理。

  陕西国际体育之窗有着“最强大脑”的美誉,赛事指挥中心、广播电视中心、安保中心、制证中心等核心部门齐集于此。“我们的‘坑’终于体现它的价值了!”陕西科技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电勘院二十公司杨海峰感慨地说。

  为了克服基坑规模超大超深、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等多项重点难点,他们首次在西北地区采用预应力鱼腹梁装配式钢支撑(IPS)技术,其组件可循环使用、低碳环保,不仅体现了绿色支护理念,也为项目高质高效履约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赋能 观赛体验前所未有

  本届全运会还有一大亮点,就是首次将“智慧观赛”技术成规模地应用于国家顶级体育盛事。

  记者从陕西移动获悉,该公司打破了传统体育比赛观赛模式,基于5G+AI+VR等新技术,量身定制了自由视角、VR直播、多视角3种智慧观赛模式,为观众打造了一场极具真实感和现场感的全新视觉盛宴。

  本次智慧观赛主要突出VR直播、多视角、自由视角、云观众等为代表的特色观赛方式。

  智慧观赛与传统观赛最大的不同,是观众首次掌握了观赛的自主权。传统看比赛,导播决定了观众能够看到哪些画面。而智慧观赛的方式是在比赛馆内布置了百余路摄像机,通过视频融合技术拼接成了一路画面。

  “举例来说,我们曾用72台摄像机完成了一场篮球比赛的视频录制,观众只需要带上VR,就能够360度全景式沉浸体验比赛,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陕西移动相关负责人还介绍,观众甚至可以在比赛中选择虚拟座席直播观看比赛。此外,观众还可以自由选择4个比赛视角:主客视角、VIP视角、巨星视角和裁判视角,从自己喜欢的角度欣赏体育比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全运会还专门设置了“子弹时刻”。观众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暂停播放,进入“子弹时间”。以篮球为例,扣篮是篮球比赛最激动人心的一幕,但因其稍纵即逝,总让人来不及细细回味。“子弹时刻”可以让观众将时间暂停,以任意角度欣赏精彩进球。对于运动员和教练员而言,这也是训练复盘素材的积累。

  中共陕西省委科技工委书记、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孙科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十四运”在陕举办,充分展示了西安的风土人文、历史文化,更让国人看到了西安这座千年古都科技之城、创新之城的澎湃活力。陕西已开足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记者史俊斌 杨 仑)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