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2021年诺贝尔奖“次第花开”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2021年诺贝尔奖“次第花开”

来源:科技日报2021-10-08 09:5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在气候变化中留下的“蛛丝马迹”,就像一种特殊的“指纹”,可以应用于识别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

  不对称有机催化剂是一种精确的分子构建新工具,可以有效地构建很多物质,如新型药物、太阳能电池中能捕获光的分子等。

  对TRPV1和PIEZO通道的开创性发现,让我们了解了热、冷和机械力如何引发神经冲动。

  尽管全球仍被新冠疫情阴影笼罩,但科学家的光芒以及人们对科学的热情无法阻挡!2021年诺贝尔奖颁奖季10月4日起“次第花开”,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以及化学奖各自“名花有主”。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不仅扩展了人类的认知,也成为人类知识大花园中最宝贵的花朵。

  4日精彩拉开序幕!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美国科学家戴维·朱利叶斯(David Julius)和阿德姆·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因发现让人能感受到温度和触碰的感受器而获得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两位科学家主要从事躯体感知领域的研究。所谓躯体感知,指的是一些专门器官的能力,比如眼睛能看、耳朵能听、皮肤能感受触碰。诺贝尔奖委员会秘书长托马斯·佩尔曼在宣布这项奖项的获奖者时说:“这的确解开了自然界的一个秘密,它实际上是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的东西,因此这是一项非常重要和意义深远的发现。”65岁的朱利叶斯利用辣椒中的活性成分辣椒素来识别让皮肤能对热量做出反应的神经感受器;帕塔普蒂安则从细胞中分离出会对机械刺激做出反应的压力感受器。

  5日精彩继续!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日裔美籍科学家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德国科学家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和意大利科学家乔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荣膺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为我们理解复杂物理系统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90岁的真锅和89岁的哈塞尔凭借有关气候模型的研究共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4万美元)奖金的一半;73岁的帕里西因有关物理系统中无序与涨落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获得奖金的另一半。“真锅淑郎和克劳斯·哈塞尔曼为我们认识地球的气候和人类如何影响气候奠定了基础。”诺贝尔奖委员会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乔治·帕里西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他对无序材料和随机过程的理论作出了革命性的贡献。”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席托尔斯·汉斯·汉松说:“今年表彰的研究成果表明,我们对气候的认识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并基于对观测结果的缜密分析。”

  6日好戏不停歇!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德国科学家本亚明·利斯特(Benjamin List)和美国科学家戴维·麦克米伦(David MacMillan)因开发一种精确的分子构建新工具——有机催化而获得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这对药物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化学更加环保。”催化剂被称为化学家的“基本工具”。长期以来研究人员认为,原则上只有两种催化剂可用:金属和酶,但此次摘得桂冠的两位科学家在2000年独立开发出第三种催化剂——不对称有机催化剂。有机催化剂拥有一个稳定的碳原子架构,活性化学基团可以附着在碳原子上。有机催化剂通常由氧、氮、硫或磷等常见元素组成,这意味着这些催化剂既环保又廉价。利用有机催化剂,研究人员可以有效地构建很多物质,从新药到太阳能电池中能捕获光的分子等等,为人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正如诺贝尔奖委员会成员皮特·绍姆福伊在化学奖宣布后所说:“有机催化剂的出现像是棋盘上出现的一个有全新功能的棋子,它改变了整个游戏的规则。”

  诺贝尔奖遵照炸药发明者、瑞典人诺贝尔的遗嘱创立,于1901年开始颁发,今年是120周年。(记者 刘 霞)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 2025考研季科技类专业科普行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
2025-11-25 03:05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了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在宇宙暂现天体、宇宙线传播、太阳爆发等领域取得的系列重大科学突破。
2025-11-25 03:0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系统也刮起了AI风。
2025-11-25 03:05
燕矶长江大桥是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重要配套工程,是鄂黄第二过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11-24 09:02
11月23日,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在北京开幕。
2025-11-24 03:15
从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获悉,截至11月21日,我国最长原油管道——西部原油管道实现安全平稳运行18年,累计输送原油超2亿吨。
2025-11-24 03:15
作为中国和南非两国合作推动科普教育的重要实践,中国科学技术馆与南非Sci-Bono科学中心合作建设的“倾听科学空间”2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逾百嘉宾和观众到场体验。
2025-11-24 03:15
为AI4S领域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产业落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与行业生态构建。
2025-11-24 03:15
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从科技、文化、社会等维度,综合勾勒出2025年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科技前沿动态、科学传播与社会文化融合的整体态势和核心方向。
2025-11-21 15:11
枫清科技与麒麟软件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AI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信创产业生态的完善与发展。
2025-11-21 13:13
走进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种子冷库,零下20摄氏度的寒气扑面而来,一排排整齐编号的收纳容器中,是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的各类野生植物种子。
2025-11-21 09:53
小雪时节,容易发生感冒、皮肤干燥、关节疼痛及咳嗽等不适,大多因为寒燥外袭、津液失调。
2025-11-21 09:52
当前,关于精神疾病与心理治疗,公众还有哪些常见误解?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安定医院多位专家。
2025-11-21 09:49
2023年11月,“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正式发布,截至目前,访问量已突破3700万次,覆盖海内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实验任务数超过270万个。
2025-11-21 09:47
20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沈树忠院士团队的侯金波博士等人记录了湖北省通山县一处距今约5.4亿年的埃迪卡拉纪化石宝库,并将其命名为“通山特异埋藏化石库”。
2025-11-21 09:38
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资本加速布局6G生态……尽管6G网络预计将在2030年开始部署,但我国6G产业布局正加速铺开,呈现政策护航、技术攻坚、资本活跃的特征。
2025-11-20 09:11
谷山梁3吉瓦/12.8吉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可向电网输送36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电力。“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放电时为发电企业,充电时视同电力用户,电网的峰谷电价价差形成利润空间,吸引企业投身于此。
2025-11-20 09: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