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拉尼娜来了就是冷冬?没这么简单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拉尼娜来了就是冷冬?没这么简单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1-10-28 10: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最近不少人讨论今年是冷冬的话题,原因是今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出现了拉尼娜现象,并且因为去年冬天也是拉尼娜,今年连续出现,所以我国温度偏低,还会冷得更严重。

  事实真的如此吗?

  拉尼娜连续两个冬天出现其实很常见

  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的现象。连续两年冬天出现拉尼娜现象,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拉尼娜经常会在连续两个冬天出现,而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几乎相反)则很少连续两年出现。

  例如,1973/74、1974/75和1975/76连续三个冬天都是拉尼娜,1983/84和1984/85、1998/99和1999/2000、2007/08和2008/09、2010/11和2011/12则都是连续两个冬天均为拉尼娜的例子。这种连续出现拉尼娜现象和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气候态及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机理有关。

  气候预测真的这么简单粗暴吗

  持“出现拉尼娜现象时我国冬季温度就偏低”这种观点的人不少,甚至一些气象部门和官方媒体也这么认为,主要依据就是出现了拉尼娜现象。但这样理解我国的气候变动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没有认识到我国气候的复杂性以及短期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

  首先,我国国土面积大,横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并且西部有广袤的戈壁沙漠和青藏高原地区。影响这一区域冬季气候异常的因子非常多,不光包括热带中东太平洋的海温,还包括印度洋、大西洋海温,以及我国近海的海温状况。除此之外,还受中高纬北极海冰、欧亚雪盖和陆面状况等的影响。

  各个区域不同影响因子的作用有所不同,各区域的权重并不相同,因此仅以拉尼娜这一点来讨论中国的气候,容易以偏概全。

  仅就我国东部地区而言,南北地区的影响因子权重也不同,其中东南沿海容易受热带海洋过程影响,这包括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形态(拉尼娜或者厄尔尼诺现象)和印度洋海洋偶极子形态。尽管在拉尼娜年份,赤道西太平洋和南海上空容易形成气旋性环流,气旋性环流的西侧产生偏北风异常,有助于东南沿海地区冷空气活动,但是基本没有完全一致的拉尼娜——每一次都有所不同,在赤道西太平洋和南海上空产生的气旋性环流的强度和形态也各有不同,不适合套用统计规律。

  对于我国东部偏北地区而言,更多受中高纬度环流异常的影响,其中北极涛动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对于中高纬度地区而言,其可预报性低于热带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受中纬度天气过程的影响,天气过程的时间周期一般为7~10天,这些过程对于整个冬季(11月~3月,也有研究仅分析12月~2月)而言,可以看作是“噪声”部分。在一个冬季,这样的过程至少有8~10次,每次温度上下波动至少10℃,要在这种波动里识别平均气温的季节信号(~1℃)是很有挑战性的事情。

  我国东部地区除了在冬季会频繁遭遇一次次的冷空气活动以外,冬季气候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质。例如,东北—西北与南部地区温度反相变化,当东北和西北温度偏高的时候,南部地区往往温度偏低,反之当东北和西北温度偏低的时候,南部地区往往温度偏高;前冬与后冬的不一致,当前冬(11~12月)温度偏高时,后冬(2~3月)容易出现温度偏低,反之亦然。所以,不能用整体“暖冬”或者“冷冬”来讨论。

  “冷得哭”的去年却是暖冬

  预测甚至显示今年可能偏暖

  以备受关注的去年(2020/21)冬季为例,很多人对其记忆还是“冷得哭”“21世纪最低气温”“20年来最低温度记录”。

  然而,这个冬季温度的变化像是过山车。2020年12月全国温度普遍偏高,2021年1月初寒潮来临温度骤降,但是从1月下旬起全国温度回升,2月温度骤升,迅速回暖,从华北到华南日最高温度迅速超过20℃,在河南和河北部分地区甚至最高温达到29~30℃。整个12月~2月的冬季平均温度算下来,全国整体竟然是妥妥的暖冬(2021年3月3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官宣确定)。

  2020/21冬季同样出现拉尼娜现象,但极端寒潮事件与整个冬季偏暖并行不悖,让说冷和暖的人都找到了理由,也让说冷和暖的人都无法完全自圆其说。

  提前一两个月做未来一个季度的气候预测,属于短期气候预测,或者称作季节预测。目前季节预测有很大挑战性,国内外多个机构都在持续进行大量分析和预报工作,其中最重要的预报工具是S2S预报系统,即预报次季节到季节时间内的平均状态。

  根据目前国内外各个研究机构的预报,今年冬季发生拉尼娜现象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对于东亚区域的温度而言,更多研究倾向于预报整体温度偏高。温度偏高的幅度在我国北部地区更大一些,可以达到1℃以上,而在我国南部增幅有限,基本接近正常,所以传说中的“冷冬”出现的可能性比较低。

  冬季生存法则:

  关注天气波动比冷冬暖冬更有意义

  “冷冬”或者“暖冬”是对整个冬季的考量。例如,按照现在中国气象局的标准,需要考察整个冬季(12月~2月)的平均气温,确定各站相对于历史数据的偏差、冷暖的站点总数以及冷暖面积的大小。这其实是个非常学术化的概念,对公众的意义有限。

  正如前文所讨论的,在冬季每次天气过程中,温度的上下幅度往往大于10℃,而冷冬和暖冬的温度异常值一般仅为0.5~1.0℃。即使最终证实冬季是冷冬,只要温度整体平稳,低温的影响就非常有限;而暖冬期间,如果出现短期极端冷空气活动,像过去的2020/21暖冬里的极寒天气,其影响也会非常严重。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与其把关注点放在今年冬天平均是“冷冬”还是“暖冬”上,不如放在应对天气波动上,随时注意天气预报和预警、及时应对冬季的灾害天气更为重要。而提前一两个月准确预报会出现一次极端冷或者暖事件,这基本已经超过了目前全球的预报能力。如果某个机构和个人宣称具有这种能力,大可打一个问号。

  (魏科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