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雪务保障技术 让北京冬奥会实现“用雪自由”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雪务保障技术 让北京冬奥会实现“用雪自由”

来源:科技日报2021-11-01 10:0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进入倒计时100天之后,北京2022年冬奥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雪务保障是冬奥会筹办的基础工作,事关雪上项目赛事能否成功举办的关键,不允许有任何闪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王飞腾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赛事用雪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专项从造雪、保雪、储雪三个方面进行攻关,让冬雪夏用成为可能,确保北京冬奥会“用雪自由”。

  为高山滑雪造一条合格的“塑胶跑道”

  冰与雪是冬奥会的“灵魂”,打造优质的冰雪赛道,可为运动员创造佳绩提供先天条件,又在客观上增加了竞速比赛的激烈程度。

  国际竞赛特别是冬奥会的比赛,滑雪竞技项目使用的几乎全部是人工造雪。究其原因,人工造雪时间可控,只要温度低于零摄氏度,造雪机就可以工作,摆脱了靠天吃饭的风险。更重要的是,人工造雪可实现粒径、含水量、硬度的改变,满足不同比赛场地需求,适合大多数雪上比赛项目。

  但是,在2016年以前,中国造不出一条合格的“冰状雪”赛道。不光如此,当时国内的很多专家甚至都没听说过“冰状雪”这个概念。

  “‘冰状雪’指的是滑雪场雪质的一种形态,雪的密度很大,可达0.65克每立方厘米,主要用于减小赛道表面对于滑雪板的摩擦力。可以说,冰状雪赛道就是高山滑雪项目的‘塑胶跑道’。”王飞腾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冰状雪”的制作质量对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及滑雪的舒适感,保护运动员的身体,延长运动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雪务工作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科研基础薄弱,而且面临很多国外技术封锁。”王飞腾表示,高质量“冰状雪”生产曾困住了中国的冰雪产业。

  在此背景下,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联合国内从事冰雪技术研究、冰雪教学、雪务规划、滑雪设备制造公司等,组成中国自己的科研项目团队,向制造中国自己的“冰状雪”发起攻关。

  经过大量的观测和试验,王飞腾团队建立了北京延庆、张家口赛区制造“冰状雪”的属地参数,从机理上搞清楚优质雪道的雪质要求。而且,借助注水、压实成套制雪工艺,团队成功制造出符合大陆性季风区的合格“冰状雪”。

  为应对极端天气变化出高招

  北京冬奥会面临的另一项挑战:近二十年首次在大陆性季风地区举办,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如何应对冬春交替期容易出现的极端天气。

  如果遇到下雪天,密度松软的天然雪会使赛道雪质发生变化,需要压雪机重新压实,再利用自主研发的雪硬度仪快捷检测,保障比赛迅速恢复。同时,冬奥会也最怕下雨,雨水会使滑雪赛道表层结冰,比赛变得危险异常,此时需要对赛道进行整饰,保障雪质合格。

  此外,春季的北京与河北张家口还会遇上沙尘天气,一旦沙尘暴爆发,不光赛道雪质会大大下降,转播的视屏景观也会变差,怎么办呢?

  王飞腾团队想到的办法是“储雪”——在冬天温度非常低的时候,提前把雪造好,然后找一个平整的场地将雪储存起来,经过漫长的春夏秋三季,待到次年初冬再进行使用。

  这个想法并不是天方夜谭。在科技冬奥“赛事用雪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专项支持下,2017年项目团队全程参与北京冬奥组委在延庆石京龙滑雪场开展的储雪试验,经过整个夏季的“考验”,大概60%的雪被储存下来。

  “在没接触冬奥会之前,我国很少有人能想到原来雪还能够储存起来,而且这项技术不光能服务冬奥会,还为冰川保护提供了科技支撑。”王飞腾说。

  在2020年和2021年的夏季,项目团队将储雪技术应用到我国四川达古冰川的保护,王飞腾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去年的实验非常好,短短两个月可以减缓接近70%的冰川消融,冰川的厚度可以增厚一米左右。

  何 亮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