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专访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张福仁:带你了解“不一样”的麻风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专访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张福仁:带你了解“不一样”的麻风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1-11-03 12:5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访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张福仁:带你了解“不一样”的麻风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副校长张福仁。 张福仁团队供图

  中新网北京11月3日电 题:专访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张福仁:带你了解“不一样”的麻风

  中新网记者 王祖敏

  在绝大多数人心中,“麻风”是一个久违的词汇。中国已“基本消灭”麻风的说法,让不少人以为这一古老病症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在11月3日举行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一个有关麻风的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麻风危害发生的免疫遗传学机制》,这一在行业、领域内取得重大突破的研究成果,将“不一样”的麻风再次带入人们视野。

张福仁和他的科研小组成员。 张福仁团队供图

  张福仁和他的科研小组成员。 张福仁团队供图

  麻风危害依然存在

  “麻风在中国依然存在。事实上,在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全国每年新发麻风病人并未减少。”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副校长、《麻风危害发生的免疫遗传学机制》第一完成人张福仁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开门见山地说。

  他介绍称,所谓“基本消灭”,是指麻风患病率低于十万分之一。但至2010年,全国仍有278个县(市)未“达标”,且麻风致残、毁容等直接危害,和治疗过程中发生的重症药物不良反应甚至致死等次生危害依然存在。

  1985年,张福仁从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麻风防治一线工作,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重返原单位从事麻风皮肤病防治研究。多年的学习和从业经历,使他对麻风危害的认识更加直观、深刻,对麻风患者的遭遇也更感痛心。

  作为这一古老病症的受害者,麻风患者一直遭受着命运的不公。在几千年时间里,麻风不仅无药可治,还成为一种“原罪”,为社会所不容。在上个世纪中叶终于发现特效药氨苯砜后,不少患者依然要承受致残、毁容的打击,以及药物不良反应造成的次生伤害……

  “这些已是命运多舛的麻风患者,还要面临后续叠加的诸多风险,我作为一名麻防工作者总觉得心里不安。”张福仁说。

  2001年至2005年期间,张福仁先后到英国和美国进修、学习。这几年,已是山东省皮防所所长的他不断扪心自问:什么样的人容易得麻风?为什么?服用氨苯砜后谁会发生不良反应?为什么?

  回国后,张福仁的目标和思路在“十万个为什么”后逐渐清晰:寻找甄别麻风高危个体的手段,实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直至消除麻风直接危害;找到氨苯砜反应之源,杜绝次生危害。

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论文。 张福仁团队供图

  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论文。 张福仁团队供图

  颠覆性成果助力麻风精准化学预防

  流行病学分析发现,麻风的密切接触者中只有不到1%的个体会感染麻风并发病,如何发现这1%的高危人群是项目组首先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项目开展初期的一个发现引起了张福仁的注意:一位女性患者的4个孩子中3个查出患有麻风,但其丈夫却很健康。进一步的调查结果显示,25-30%的麻风患者有家族病史,提示麻风很可能具有遗传易感性。

  这一结果让张福仁和项目组成员茅塞顿开,他们在寻找麻风风险因子的路上,终于找到了正确方向。

  2009年12月,对于张福仁和项目组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点——项目组关于麻风遗传易感性研究的第一篇论文在全球医学界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该研究揭示了麻风患者的天然免疫遗传缺陷,该缺陷导致麻风菌不能被宿主免疫细胞所杀灭,从而导致麻风的发生。

  这一发现颠覆了麻风是烈性传染病的传统观念,改写了麻风在教科书上的定义和人类遗传学百科全书的4条内容,后被评为2010年中国科学界十大研究进展。

  历经10年的努力,项目组已成功绘制了麻风的遗传学图谱,揭示了哪些人易感麻风菌及为什么发病的科学问题,对于消除千百年来公众对麻风传染的恐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如今,项目组还构建了基于风险基因的麻风风险预测模型,开发了筛查芯片,可以通过基因检测的方式,锁定麻风发病高危个体,开展精准化学预防,改变了既往“一人发病,全村吃药”的传统模式,为消除麻风原发危害奠定了科学基础。

在国际会议上介绍中国经验。 张福仁团队供图

  在国际会议上介绍中国经验。 张福仁团队供图

  消除次生危害让“赌命”药只救命

  张福仁至今清楚记得他刚工作时的一段顺口溜:送药到手,看服进口,咽下再走。

  这12个字形象地再现了当时中国麻防工作者的负责态度和敬业精神,但张福仁却苦笑着说:“那种工作责任心让人钦佩,但现在来看,仅靠这样的敬业精神并不能全面消除麻风危害。”

  氨苯砜是治疗麻风的第一个有效药物,自1951年起救治了数以千万计的病人,但也使服药者面临药物高敏综合症(DHS)的风险——氨苯砜会导致1%的服药者发生DHS,DHS的死亡率达10%。

  可要想治愈麻风,又非服氨苯砜不可。所以,氨苯砜一度也被称为是“赌命”药,赌赢,救命;赌输,送命。

  因此,确定哪些人服药后发生DHS并阐明其发病机制,成为项目组要解决的第二个科学问题。

  “幸运女神再次光顾了我们。”张福仁称,2013年,课题组发现发生DHS者均携带同一等位基因—— HLA-B*13:01,不携带者则不发生DHS,从而确定该因子为DHS风险位点,研究论文再次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美国德州西南医学中心David Khan教授在回顾了药物遗传学的研究历史后认为,DHS风险因子的发现是1950年以来该领域的4个代表性发现之一。

  随后,项目组把上述发现转化为应用技术,成功研发了风险因子筛查试剂盒,为全国所有服用氨苯砜的患者提供疗前检测,预防了DHS的发生及其导致的死亡,至此,麻风的次生危害得以消除。

  同时,项目组还发现麻风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共有的多效性基因,这些发现揭示了人类疾病谱由慢性感染性疾病向自身免疫性疾病变迁的规律,提示随着麻风等慢性感染病发病率的下降,炎症性肠病、阿尔兹海默病等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将逐年上升,为防控策略的调整提供了依据。

张福仁一直坚持在诊疗一线。图为在门诊为慕名而来的外地患者检查。 张福仁团队供图

  张福仁一直坚持在诊疗一线。图为在门诊为慕名而来的外地患者检查。 张福仁团队供图

  走出麻风防治两大误区

  张福仁表示,科研攻关解决的是医学难题,而要在社会上消除麻风危害,还需相关医生和公众配合。

  在临床医生层面,他们需提高对麻风的警觉性和对麻风早期诊断的能力,以便迅速准确地甄别出麻风患者。同时,有条件的省市最好建立转诊通道,使可疑患者及时得到确诊。

  据张福仁介绍,在山东,已建立了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领衔的、链接全省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皮肤科医师的转诊中心。该中心运作4年多来,已接诊3000多例诊断不明的疑难患者,其中被确诊的30例麻风患者得到了早诊早治,有效消除了危害。

  “麻风本是皮肤科的一种病,被从皮肤科分离出来已经整整一个甲子,是时候把麻风‘还给’皮肤科了。”张福仁说。

  对于公众而言,张福仁认为也要消除两个误区:一是觉得麻风已经消失,二是“谈麻色变”。前者致使患者警觉性降低,有病不就医;后者导致无谓的恐慌,以及对麻风患者和康复者的排斥与歧视。

  张福仁强调,现在以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麻风危害都将依然存在。但治愈的麻风患者没有传染性,新发病人在服药24小时后也不会传染。“科学技术的进步使麻风可防可治不可怕已经成为现实!”

2019年6月,受科技部委托,张福仁(前中白衣者)举办发展中国家麻风防治技术国际培训班。 张福仁团队供图

  2019年6月,受科技部委托,张福仁(前中白衣者)举办发展中国家麻风防治技术国际培训班。 张福仁团队供图

  为全球麻风防治贡献中国力量

  已故中国麻风防治协会首任会长马海德博士早在1985年就曾说过:国际社会现在帮助我们开展麻风防治工作,将来中国的科技发达了,也要回馈国际社会,帮助世界上其他国家消除麻风危害。

  作为中国麻风防治协会的现任会长,张福仁一直牢记着马老的这番话。他称,中国在麻风防治领域的科技已经从跟跑、陪跑,到了现在的领跑,我们已经有能力去帮助其他国家了。

应邀访问印尼麻风村,指导麻风防治。 张福仁团队供图

  应邀访问印尼麻风村,指导麻风防治。 张福仁团队供图

  在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张福仁带领其团队已成功建立了国际麻风防治研究合作/培训中心,将研究成果在多个国家推广。他还应邀参加世卫组织“全球消除麻风危害2021-2030规划”制定,为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尽管如此,张福仁仍有些难以释怀。他说,麻风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仍不十分明确,其潜伏期可长达30年,彻底消除麻风还任重道远。

  回顾近十几年的攻关之路,张福仁说得最多的是“感恩”和“幸运”。记者在多次追问后,才从他的一些轻描淡写的描述中,感受到他们一路走来的艰辛——那是由无数个不眠之夜和节假日无休串连起的忙碌日子;是当初去调研时,被不想暴露隐私的患者放狗追咬的尴尬,和在云贵川大山中屡遇险情的惊慌;是陷入瓶颈时的苦恼和抓狂,以及在寻求合作者时一度踏破铁鞋无觅处时的郁闷和窘迫……

  在中国,麻风防治和研究本属冷门领域,一些社会偏见甚至歧视更是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流失局面。当记者问张福仁是如何做到一直“坚守阵地”时,他发来一副他自创的对联:

  几代人一甲子聚焦一个病不忘初心

  国内外多学科联合攻难关牢记使命

  横批是:消除麻风危害。(完)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非遗月”处处有“非遗”

  • 江苏南通:“第二现场”观赛区 城市“全域”看“苏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