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触角向考古延伸深度学习算法助力古人类遗迹的发现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触角向考古延伸深度学习算法助力古人类遗迹的发现

来源:科技日报2021-11-15 10: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人工智能继续探索新领域,这次是考古。

  近日,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澳大利大悉尼大学等4所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著名考古学期刊《考古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展现了深度学习算法在发现古人类遗迹方面的潜力。

  该成果显示,利用深度学习算法,研究人员在美国东南部发现了多处距今3000—5000年前的美洲原住民生存遗迹——贝环(shell ring),该遗迹的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美国原住民的社会经济结构。

  解决样本稀少问题

  贝环是由动物骨骸、植物、软体动物壳、陶瓷碎片等堆积而成的一个环形结构,它们通常位于富含丰富贝类的河口附近。贝环中夹杂的贝壳﹑各种食物的残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对于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很大帮助。此次研究主要以美国东南部的贝环为研究对象,其贝环主要由动物和花卉等沉积物组成。

  尽管贝环对于了解史前人类社会发展十分重要,但要发现它却非易事。主要是因为这些贝环通常分布在密密麻麻的沿海森林中,交通不便难以接近,如果被发现也常是因为一些突出的标志物。据美国国家考古数据库记载,目前在美国东南部约分布有50个贝环遗迹。但因其分布零散、发现困难,此前对贝环的分布范围未有系统统计。

  近年来,深度学习作为机器学习的一个分支,在考古学中迅速普及应用,使得考古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尽管越来越受欢迎,但也有学者质疑其实用性: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高性能的算力以及对于开发者专业知识的要求都让人工智能在考古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而贝环作为一种史前人类遗迹,其数量稀少,无法满足深度学习需要大量训练样本的需求。

  对此,研究人员使用了迁移学习算法解决了这一难题,并利用算法发现了多处贝环,同时对美国东南部古代贝环建造活动的地理范围进行了系统评估。

  早已应用于考古领域

  除了用于发现考古遗迹,人工智能在考古工作的其他领域也有应用。

  在近日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人工智能成功地预测了楔形文字版上缺失的段落,这意味着4500年前的文献,现在可以阅读了。

  论文中写道,来自“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100年的10000块楔形文字版”的脚本被输入到人工智能程序中。这个被称为“巴比伦引擎”的人工智能模型成功地预测了一系列缺失的单词、短语和句子,准确率达到90%。

  此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谷歌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也提出了一种自动破译失传文字的神经网络算法。这一算法首次实现了古希腊迈锡尼文明时期“线形文字B”的自动翻译,准确地把67.3%的“线形文字B”同源词翻译成了希腊语。

  除了预测、翻译古文字,人工智能还参与了部分文物的修复过程。由于古文物年代久远,刚刚出土的文物往往磨损严重、支离破碎,而文物复原的整个过程耗时长且操作繁琐,极具挑战性。

  目前,考古学家已经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重现文物残缺部分,并通过技术手段使其与原物合二为一,完整呈现出文物的原始样貌。这一技术在修复塞普洛斯出土的古代雕像以及拜占庭时期的壁画时得到了运用。人工智能在考古界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考古修复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省时省力。

  研究人员在论文网站arXiv上发表文章称,人工智能除了能帮助考古作业,还能为包括文物修复、图像编辑、生物研究等多个领域带来诸多便利。

  虽然目前学者对于人工智能在考古领域的应用仍有争议,但上述研究显示,深度学习在分析复杂、不成结构的考古学遗存及现象上颇有优势。有研究人员表示,人工智能程序“不是人类专家的替代品”,而是一种辅助工具。未来,人工智能在考古学的研究上将更加着眼于强人工智能领域。(记者 翟冬冬)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 景德镇陶阳里:城市更新激发文旅新活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老北京人都知道,居家过日子,买剪刀要买王麻子的,吃腐乳要吃王致和的,穿布鞋要买内联升的…… 这是为啥?因为人家的这些物件,得劲儿呗!为啥得劲儿?匠心所致也!
2025-07-15 02:55
从27岁到60岁,33载深蓝搏击,马远良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25-07-14 08:49
何熙昱锦也表示,脑机接口技术涉及芯片、传感器、算法、应用等多个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5-07-14 08:45
在论坛签约仪式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共签署12个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涉及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等领域。
2025-07-14 08:45
天然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025-07-14 08:42
这条从技术突破、场景深耕到生态协同的融合路径,正强劲驱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高质量跃升。
2025-07-14 08:41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4973.8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总体实现了夏粮生产的平稳运行。这一成绩的取得,
2025-07-14 04:15
从蓝莓大棚里的生长曲线,到肉牛项圈里的健康密码,广西的特色农业正被人工智能重新定义。
2025-07-14 04:25
7月13日,随着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最后一相导线跨越和若铁路、国道315,稳稳抵达188号铁塔,历经15年建设的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下简称“环塔工程”)全线贯通,进入投运倒计时。
2025-07-14 04:25
防晒,究竟该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伤害与拥抱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07-11 09:58
生命只有一次,心脏健康不容忽视。唯有提高对心梗症状的警觉性,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才能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心”防线。
2025-07-11 09:58
晒后背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其核心在于借助盛夏充沛的自然阳气,通过阳光照射背部,来提升人体自身阳气。
2025-07-11 09:58
截至7月10日,我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安全平稳运行超2000天,标志着这条纵贯南北的能源大动脉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025-07-11 04:55
从自然资源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办公室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38处,同比增长31%;新发现矿产地中,大中型矿产地25处。
2025-07-11 04:10
时下,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社交娱乐的重要工具。多学科专家指出,当我们刷手机出现注意力极度涣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情绪化反应严重、深度学习能力下降、空虚感增加等症状时,就表明我们的大脑正在被“腐蚀”。所谓的“脑腐”,即因长期暴露于碎片化信息而引发的认知衰退与脑功能损伤。
2025-07-11 04:10
由于肉眼很难发现水污染的情况,洪水之后饮水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山泉水、河水、湖水等。肖丹提醒,如果不适症状较为严重,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呕吐、严重腹泻、脱水、意识障碍等,或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少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025-07-10 09:3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