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接“嫦娥”回家是对祖国的承诺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接“嫦娥”回家是对祖国的承诺

来源:光明日报2021-11-17 09:3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我是幸运的,我是中国共产党培养的学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学生。回想起来,我的一切都是属于党的。”

  2020年12月,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区的前方指挥所,一位80岁的老人不顾零下30℃的低温,在现场等候“嫦娥”回家。凌晨,当嫦娥五号返回器顺利着陆后,他的眼眶里满是泪水——

  “向党中央承诺的‘三步走’,终于从设想变成了现实!”

  他,是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的开创者之一、我国首次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院士。

  大学学习电机专业的栾恩杰,理想是做一个修理缝纫机、手表的工程师。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时,栾恩杰递交了入党志愿书,其中一句写道:“党的决定就是我的一切。”

  “那时候赶上三线建设,毕业时要把我分到内蒙古去研究固体燃料发动机,问我去不去。虽然要离开北京去条件艰苦的地区,但我毫不犹豫地说去,党让我去哪儿就去哪儿。”

  铮铮誓言,让他与航天结下不解之缘。

  “那时候不是等所有条件都具备了再开始工程的实施,而是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栾恩杰曾参与潜艇发射固体火箭研制和试验全过程。在做某项模拟试验时,作为工程中一个系统负责人的栾恩杰,与战友们一道找木工做了一个“试验台”,然后把车床的转动部分卸下来,用它作为台子的回转部件来模拟潜艇的方位摇摆。

  “大家都有这样一个信念,不管条件多差,也要完成党中央交给的这项重大工程任务。”在栾恩杰看来,“中国人只有拿出自己的装备,那才是真正的脊梁。”

  当人们对航天的认识还停留在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时,时任国家航天局局长的栾恩杰提出“大航天”概念,将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纳入国家航天发展规划体系,倡导并组织完成了我国首部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在国际上被誉为“首次揭开了中国航天的神秘面纱”。月球探测工程,便是我国实现深空探测零突破的起点。作为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领导了这项工程从立项论证到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回想起“嫦娥”奔月的那十几天,栾恩杰依然思绪难平。

  “这就是在赶考”。嫦娥一号上天前,栾恩杰带领团队搞了近30次各类大型试验,确保工程万无一失。最终,绕月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事先准备的84项故障模式预案一个也没用上。

  “我已经不知道去过多少次试验场了,每次去几乎没有不落泪的。成功了,高兴得落泪;失败了,痛苦得落泪。搞航天的人总是透着一种紧张劲儿。”栾恩杰欣慰地说,“好在我们拿了个好分数,这项工程没给国家丢脸。”

  如今,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已在国内多地展出。在栾恩杰办公室里,有一个月球仪,它是基于嫦娥一号的数据制作的。“我们教材里关于月球的介绍,也用上了中国探月的数据,还配上了我们自己拍摄的月表图。这是一件多么令人自豪的事情!”

  有人说,栾恩杰的成绩,随便拎出来一件,都值得炫耀一辈子。的确,几十年里,他亲历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先后参与我国第一代潜地导弹、第一代陆基机动导弹、第一代远程导弹、首次载人航天、首次月球探测等重大工程……2014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国际永久编号为102536号的小行星,太空里有了“栾恩杰星”。

  现在,中国航天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栾恩杰还是充满紧迫感:“在国际航天的竞争中,谁也没有停下来等中国人。如果这一点我们认识不到,还怎么搞航天强国!”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委名誉主任,81岁的栾恩杰依旧不懈工作,带着一群中国航天人,坚守初心和使命,继续向星辰大海奔赴。(崔兴毅)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南粤春已暖 招聘正当时

  • 重庆东站进入线路精调阶段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万里风沙线上筑起“绿色长城”
2025-02-19 09:48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研制的直升机航空大地电磁探测系统,成功应用于高原铁路建设工程。
2025-02-19 09:47
由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于2月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线上发表研究成果。
2025-02-19 09:45
18日从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期刊建设、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际民间科技交流、规范学术团体治理等领域取得进展。
2025-02-19 09:44
2025年开年以来,人工智能(AI)技术继续保持迅猛发展的态势。
2025-02-19 09:42
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5-02-18 09:33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24年12月25日起施行。宣传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座谈会17日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2025-02-18 09:32
迈着深深浅浅的步子走进葡萄园,脚下,枯叶作被覆盖着泥土;头顶,休眠的葡萄枝上零星挂着卷曲的叶子。果农们在葡萄架下来回穿梭,剪刀在手中翻飞,老练地修剪着葡萄枝条,随后,有条不紊地完成着开沟、窝肥、清园等“冬管清单”。
2025-02-18 09:32
2月13日,北京儿童医院,13位知名专家对1位8岁男孩的疑难病例展开缜密讨论。主持人是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倪鑫,专家们则来自神经外科、肿瘤外科、口腔科等科室。
2025-02-18 09:28
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上,河南农业大学“‘醛’球无敌”博士后科研团队的《木制细胞低碳增强结合关键技术》项目赫然在列。团队负责人彭万喜难掩笑意:“自2021年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拿金奖后,我们团队就荣誉不断。这背后,是国家对甲醛防控治理的日益重视。”
2025-02-18 09:27
重塑金身,树皮、籽壳和叶脉中的杜仲胶可作为首选材料。
2025-02-18 08:56
农业农村部近日制定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要求聚焦十大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2025-02-17 10:16
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74.1%,增幅是同期通用算力增幅(20.6%)的3倍以上;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
2025-02-17 10:14
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2000万次,刷新了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
2025-02-17 10:14
一部优秀的动画片,需要艺术和技术的高度合一。而《哪吒2》在本土先进动漫制作技术的托举之下,实现了这种合一。它的成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电影科技硬实力的并肩胜出和双重出圈,昭示着文化与科技碰撞产生的巨大张力。
2025-02-17 10:12
科普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科学技术计划项目,除涉密项目外,应当结合任务需求,合理设置科普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2025-02-17 10:11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2025-02-14 10:26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025-02-14 10:24
《自然》杂志13日报道我国发现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政和八闽鸟。
2025-02-14 10:23
在当前的极寒天气下,机器狗更灵活、可携带更多仪器,巡检质效显著提高,让赛事电力保供更安心。
2025-02-14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