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河西走廊石窟提升“颜值”的颜料从哪儿来?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河西走廊石窟提升“颜值”的颜料从哪儿来?

来源:科技日报2021-11-30 09:4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河西走廊拥有大量精美的石窟。这里除了有举世闻名的莫高窟,还有天水麦积山石窟等众多石窟。石窟中保存了大量精美绝伦的壁画及栩栩如生的彩绘佛像,那么,绘制壁画和佛像的颜料又从哪儿来的呢?

  我国矿物颜料的使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能够制作朱砂、白垩、石膏、红矾土、石灰、土黄等矿物质颜料。

  近期,在甘肃敦煌举办的“五凉”文化论坛上,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上海市政协民族与宗教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姚潇鸫就魏晋隋唐间河西走廊石窟壁画所用颜料的来源展开了论述。姚潇鸫认为,从河西地区石窟壁画的情况可知,河西走廊地区的石窟相比印度的阿旃陀、阿富汗的巴米扬等地区的石窟使用了更多种类的颜料;相比于同时代绘画论著的记载或者绘画作品,其所使用的颜料也更为丰富。

  由此得知,当时河西走廊地区的工匠画师已经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系统的制作颜料的方法,并掌握了制作矿物颜料和提取植物颜料的技术。那么这些颜料从何而来?姚潇鸫研究发现,除部分颜料来自河西当地之外,一些颜料是通过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所得,还有一些颜料则是进口的,这些进口原料或从东南亚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或沿丝绸之路由中亚传入西域再经河西走廊传至中原地区。

  得天独厚的“本土色”

  研究人员曾在距敦煌莫高窟不远处的三危山上的矿洞里,发现了大量的土黄矿。“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李白玲教授曾在此地现场考察采集了少量标本,并将现场采集的带有晶体的黄色矿石的颜色与敦煌莫高窟325窟(隋)壁画中菩萨头饰和璎珞的黄色进行比对,发现两者色相和明度非常相似,有力地证明了壁画中使用的黄色颜料有一部分是采自距离较近的三危山。”姚潇鸫说。

  河西地区自产的矿物颜料有氯铜矿、雌黄、黄土、红土、朱砂等,产地主要沿祁连山分布。

  成书于北宋时期的《太平寰宇记》记载,敦煌地区有一地名为雌黄洲,因“其土出雌黄、丹砂极为妙,因产物以为名焉”。南朝梁代陶弘景所编《本草经集注》对本地产颜料也有记载:“空青……凉州西平郡有空青山,亦甚多。”这里的空青就是石青,是一种以铜为主要成分的蓝色颜料。

  此外,古代工匠还掌握了颜料的提炼方法。有关专家对彩绘文物上的绿色颜料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五代之前使用的绿色颜料主要是天然铜绿,而五代之后合成铜绿的使用十分广泛。唐人苏敬编撰的《新修本草》中已有对制作合成铜绿方法的记载:“光明盐、磠砂、赤铜屑酿之为块,绿色以充之。”即将纯铜粉末、氯化钠、氯化铵长时间放在掺杂有碳酸气的空气里来合成氯铜矿。约成书于元末明初的《墨娥小录》中还记载了另一种制作合成铜绿的方法:将磠砂、白矾加到纯醋中,将铜管烧红后,蘸在药醋中,然后继续将铜管烧红。重复上述动作,直到药醋完全汁干,停止操作,将醋糟按照比例放在杯子中,再将烧好的铜管用草板子包好,埋在醋糟中,静置3天后刮下铜管表面的绿锈。

  商贸融合的“中国色”

  我国疆域辽阔,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有大量的颜料出产,满足了河西走廊地区石窟颜料使用的大量需求。如开凿于北凉时期的敦煌第275窟,四壁均以红色为底色,这种底色就是用红土实现的。同开凿于北凉时期的272窟中也有不少用红土来描绘背景的壁画。敦煌北魏时期开凿的石窟中也大量使用了红色作为背景色。

  根据壁画颜料检测分析结果,氯铜矿作为绿色颜料,在敦煌莫高窟石窟壁画及河西走廊十六国时期墓室壁画上都有发现。敦煌莫高窟早期壁画的绿色颜料以氯铜矿为主,再加少量石绿。敦煌研究院保护所研究员王进玉指出:“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洞窟使用了石绿,石绿和氯铜矿颜料实际使用比例应为1∶4。”

  龟兹(在今新疆地区)是胡粉、红土、绿盐、雌黄与雄黄的产地;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的托克逊县硫磺山、西天山尼勒克地区的铜矿床、哈密市土屋铜矿床、吐哈盆地南缘——东天山地区铜矿床,是氯铜矿的主要产地;乌恰县境内花园铜矿、塔里木盆地西缘喀什凹陷等地则是孔雀石主要产地。

  由于新疆与河西地区的距离较近,又有丝绸之路联通,因而新疆各地所出的这些颜料,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入到河西地区,在河西地区石窟中大量使用。

  丝路引来的“进口色”

  河西走廊地区石窟所使用的有些矿物或植物颜料,只产于特定地区,藤黄就是其中之一。藤黄是一种树脂制成的颜料,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这种树生长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所以,藤黄大部分是从东南亚地区进口的。

  晋朝郭义恭所著的《广志》记载:“藤黄……据今所呼铜黄,谬矣。盖以铜藤语讹也,按此与石泪采无异也,画家及丹灶家并时用之。”美国学者薛爱华称藤黄为“中世纪中国画家大量使用的唯一的一种草本颜料”。

  在美国学者罗瑟福·盖特斯于1935年完成的第一份关于敦煌石窟壁画使用颜料的科学检测报告中就提到,藤黄是敦煌石窟壁画所使用的三种有机颜料之一;2008年,法国国立美术馆科学研究所在敦煌纸绢画和麻织物上发现了织物颜料藤黄、胭脂等。

  青金石矿藏在我国境内至今未发现,但其在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以及中原地区的墓室壁画中都有发现,这也印证了青金石是沿丝绸之路由中亚传入西域再经河西走廊传至中原地区的。

  敦煌研究院前副院长李最雄指出,敦煌莫高窟早期壁画使用的绿色颜料所需的氯铜矿也是从中亚传入敦煌的,但到7世纪左右,氯铜矿在敦煌地区可能已有生产,不过“上述地区仍在继续传入”;唐代以前敦煌地区的朱砂和铅丹也随佛教从印度、阿富汗传入。

  同时,由于河西走廊与中亚各国的距离相对较近,运输成本更低,颜料商品的价格相对便宜,因而比中原内地的颜料更具有价格优势。此外,由于每个地区产的颜料品质不同,而品质的优劣会直接影响画面效果呈现,因此在财力可支撑下,绘画者往往会不惜代价进口上等的颜料。

  进口颜料丰富了我国古代颜料的种类。它们的传入,不仅丰富了色彩表现的手段,而且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与装饰艺术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虽然不少颜料都是将矿物质研磨成粉末直接使用的,但是仍有大量的颜料,如胡粉、密陀僧等需要经过较为复杂的工序人工制作出来,这些颜料制作方法的传入,扩展了中国人对于颜料制备技术及相关化学知识的认识,对相关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不同颜料的使用,除了产地等客观因素外,还与艺术观念有关,因而颜料贸易不仅是物质上的交流,更反映出中外不同艺术观念之间的交流、碰撞,以及相互之间的借鉴和融合发展。”姚潇鸫说。(颉满斌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广交会参展企业超3.2万家创历史新高

  • 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