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这架无人机有“脚”!科学家开发出机器鸟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这架无人机有“脚”!科学家开发出机器鸟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1-12-07 10:3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这架无人机有“脚”!科学家开发出机器鸟

图片来源:《科学》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雪花,树枝亦然。树枝的大小、形状和纹理各不相同,有些可能是湿的,有的布满苔藓,有的长满枝丫。然而,鸟类几乎可以在任何一种树枝上停落。这种能力引起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工程师Mark Cutkosky和David Lentink的极大兴趣。

  “要模仿鸟类如何飞翔和栖息并不容易。”这两个实验室的博士研究生William Roderick说,“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鸟类让起飞和降落看起来如此容易,即便在森林中那些复杂和多变的树枝上也是如此。”

  Cutkosky实验室、Lentink实验室多年来对动物特别是鸟类仿生的研究,使得制造一个栖息机器人成为可能。近日,发表于《科学—机器人》的一篇论文详细介绍了这一成果。

  当被安装在四轴无人机上时,“受自然启发的空中抓取器”(SNAG)就会变成一个机器人。它可以四处飞行、抓握和携带物体,并栖息在各种表面上。为显示这项工作的潜在多样性,研究人员用它来比较不同类型的鸟类脚趾排列,并测量俄勒冈州偏远森林的小气候。

  此前,研究人员曾对体型第二小的鹦鹉物种进行过研究。这种小巧的鸟在特殊的“栖木”之间来回飞行,并被5台高速摄像机记录下来。这些栖木代表了各种形状和材料——木材、泡沫、砂纸和聚四氟乙烯,它们同时还安装了传感器,用以捕捉与鸟类着陆、栖息和起飞相关的物理量。

  “让我们惊讶的是,不管降落于什么表面,鹦鹉的空中动作都是一样的。”论文主要作者Roderick说,“它们的脚能够处理表面纹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就像鹦鹉一样,SNAG每次降落的方式都是一样的。但是,考虑到四轴无人机的尺寸,SNAG参考了游隼的腿。代替骨头的是3D打印的结构——它经过20次迭代才变得如此完美,此外,马达和钓鱼线代替了肌肉和肌腱。

  受鸟类踝关节周围肌腱运动方式的启发,机器人腿部的一个类似装置吸收着陆冲击能量,并将其转化为抓取力。具体来说,机器人拥有一个高速离合器,可以在20毫秒内触发关闭。一旦缠绕在树枝上,SNAG的脚踝就会锁定,右脚上的加速度计同时会报告机器人已经着陆,并触发平衡算法来稳定它。

  新冠疫情期间,Roderick将设备从实验室搬到了俄勒冈州的农村,他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地下实验室,进行受控测试。他以预定的速度和方向将SNAG送到不同的表面,观察其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Roderick也证实了机器人捕捉物体(比如网球)的能力。最后,Roderick还带着SNAG进入了森林,在现实世界中进行了一些试运行。

  总体来说,SNAG表现得非常好,因此下一步的开发可能会集中在着陆前,改进机器人的态势感知和飞行控制。

  这个机器人有无数可能的应用,比如搜索、救援以及野火监测,它还可以用于无人机以外的其他技术。SNAG对鸟类的仿生也让人们对鸟类生物学有了新了解。例如,研究人员用两种不同的脚趾排列方式来运行机器人,一种是像游隼一样,3个脚趾在前,1个脚趾在后;另一种是像鹦鹉一样,两个脚趾在前,两个脚趾在后。令人惊讶的是,这两种方式的性能差别很小。

  Roderick的父母都是生物学家,对他来说,SNAG最令人兴奋的潜在应用之一是环境研究。研究人员在机器人身上安装了一个温度和湿度传感器,用它记录俄勒冈州的小气候。

  “这项工作的部分潜在动机是创造用于研究自然的工具。”Roderick说,“如果我们有一个能像鸟一样行动的机器人,就可能解锁研究环境的全新方式。”(文乐乐)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robotics.abj7562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年画里的中国”

  • 欢乐冰雪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些可降解植入的‘骨头’,都是微细粉末颗粒通过3D打印制造出来的。”熊仕显介绍,该研究院拥有澳大利亚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以及帅词俊、赵宝军、陈斌等国家级人才。
2024-12-23 10:22
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以下简称“草案二审稿”)12月21日上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二审稿规定,“科学技术人员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
2024-12-23 10:22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黄万波日前介绍,经过1985年至2024年的五轮系统发掘,研究人员已从巫山龙骨坡遗址采集到118种哺乳动物化石和超过2000件石制品。最近的古地磁测年结果表明,这些化石和石制品形成时间为距今200万至250万年,其中超过一半的哺乳动物化石为上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属种。
2024-12-23 03:55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4-12-23 03:55
还没到腊月,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吴家店镇包畈村村民陈亚舫已开始忙着订年猪。
2024-12-23 03:55
生命起源及早期演化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大未解之谜。
2024-12-23 03:55
两根“玻璃针”机器手,快速翻转细胞,准确无误地找到细胞切入点,精准提取细胞核后,再注入体细胞核……前后不过86秒,一个完整的细胞胚胎就已“孕育”完成,随后开启“克隆之旅”。
2024-12-20 09:51
当你看到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最重要的事就是确保自己要登上这趟列车。
2024-12-20 16:14
12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带领师生团队倾力打造的“人机共生:未来艺术的共创”画展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开幕。
2024-12-20 15:00
我国科学家获取人类首份月球背面古磁场信息,填补月球磁场中晚期演化的数据空白。
2024-12-20 12:57
近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
2024-12-20 09:11
在位于地下700米的液体灌装间里,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宣布“启动灌注”。紧接着,工作人员按下按钮,水经过层层过滤变成超纯水,并以每小时100吨的流量注入探测器水池中。
2024-12-19 09:27
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评选的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18日在京发布,CAR-T细胞疗法、嫦娥六号、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柔性显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手术机器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超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入选。
2024-12-19 09:27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
2024-12-19 09:26
持续且旺盛的研发创新活动是国际科创中心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动力来源。
2024-12-19 09:26
日前,在天津市蓟州区有人拍摄到天空中一道神秘的绿光,并将其形象地称为“天上一根‘葱’”。一些网友甚至认为发射绿光的设备是“天外来物”。然而,经过核实,这道绿光是由气溶胶激光雷达发出的激光。
2024-12-19 09:22
12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核柴一号”正式发布。记者从中国广核集团获悉,“核柴一号”多项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首次完全具备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设计及制造的能力。
2024-12-18 09:41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的研究称,在宇宙约6亿年时形成的小质量星系“萤火虫闪烁”的详细观测,能为早期星系的形成提供新见解。该研究成果基于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数据,增进了人们对银河系演化的理解。
2024-12-18 09:31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18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布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的全球性大科学计划白皮书。
2024-12-18 09:2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在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
2024-12-18 09:2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