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日报记者 王禹欣
佩戴运动手表监测心率、记录步数;使用智能电子秤控制饮食热量,精准计算每一餐摄入的卡路里;即使深夜入睡时,也要时时监测睡眠质量……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成为一种新的生活风尚,帮助人们提高健康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当人们对健康数据的关注逐渐演变为时刻紧盯、过度解读时,这一数字化工具,反而可能催生不必要的焦虑,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数据所“绑架”。
生活里的“智能帮手”
95后小殷是一名文字工作者,偏爱在夜深人静时捕捉灵感,作息也因此变得不太规律。近年来,他一直依赖智能设备监测自己的健康数据。
“我很早就入手了能够检测多项指标的智能手表,用它给生活做量化管理。”小殷兴致勃勃地介绍,“现在手表的功能很齐全,不仅能实时追踪数据,还能给出建议。比如,它能告诉我昨晚睡得好不好,帮助我调整作息,或通过身体健康数据帮我规划饮食,确保营养均衡,让生活变得有序又高效。”
对于大学老师曈曈而言,智能穿戴设备是她健身路上的“好帮手”。她指着手表上的健身APP对记者说:“运动数据能让运动这件事更有动力,每次听到手表发出‘运动圆环已合上’的声音,我都很有成就感。”
吉林长春市,老人在家中使用智能手表监测心脏状况。新华社发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佩戴智能设备,实时监测健康指标。据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腕戴设备出货量达1.4亿台。中国市场的表现更是亮眼,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20%。截至2024年底,国内已有超过9万家与智能穿戴相关的企业注册成立。
“可以看到,健康数据追踪已经成为人们进行健康管理的关键方式。”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金增亮表示,“通过精准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人们能够获得个性化的健康建议和生活指导,极大提升了生活质量。这是科技赋能生活的生动例证。”
在金增亮看来,这种数字化的健康管理方式还显著降低了医疗成本:“一方面,通过健康数据追踪,医生可以远程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获取患者的实时数据,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检查。这种实时监测极大提高了治疗的精准性,并减少患者因病情恶化而需要紧急就医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健康数据追踪,可以针对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让许多潜在的慢性疾病在早期被发现并得到干预,这不仅有利于有效控制病情,更能减少因疾病恶化而产生的高额医疗费用。”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研究员刘黎明认为,人们对健康数据追踪的重视,深刻地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转变,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了社会对“健康”的定义——从“消除疾病”的被动观念转向“数据达标”的积极追求。
市民在贵州黔西市杜鹃湖湿地公园晨跑。新华社发
“从微信运动中每日步数的排行榜,到各种健康APP上好友之间共享的锻炼成果,这些健康数据成了年轻人展示自我、互动社交的具象展现,强化了用户的自我效能感,成为一种健康生活态度的鲜明标识。”刘黎明说。
避免过度依赖和误读
然而,在健康数据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些人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数字悄然“捆绑”,渐渐沦为数据的“囚徒”。
在中国农业大学,减脂课教师通过仪器实时监测学生的心率等指标。新华社发
公开数据显示,有20%的受访者认为,追踪健康数据容易引发健康焦虑。步数未达标时的沮丧、睡眠数据波动时的担忧、各项指标细微变化引发的恐慌……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数据?
南京师范大学脑科学与心理健康智能支持研究院院长陈庆荣指出,一些用户因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可能会对数据产生误读,进而引发不必要的焦虑。过度关注数据,还可能催生消极的心理暗示。例如,一旦发现心率偶尔升高,便不自觉地联想自己存在健康问题,这种心理暗示反而会影响身体,可能会诱发真正的不适。
“人类天生会对‘不确定性’感到不安。实时健康数据恰好营造了一种‘确定性’的感觉,让人误以为自己能够完全掌握健康。但实际上,健康状态受多重因素影响,仅靠数据监测远远不够。当数据出现波动时,人们反而会陷入更深的‘不确定性’中,甚至采取不必要的干预措施。”陈庆荣解释。
此外,智能设备的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误差,从而让人们难以辨别身体的真实感受。
“从技术层面而言,设备受硬件和软件的限制,加上外界干扰、算法问题,可能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金增亮说,“在实际使用中,用户的具体操作和佩戴方式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比如跑步时,肢体摆动可能会导致信号不稳定,从而影响健康数据和运动数据的收集;剧烈运动时,汗水也可能干扰传感器性能,造成数据失真。”
陈庆荣也指出,受社会比较和竞争心理驱使,用户可能会在社交媒体上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健康数据与他人进行比较。“看到他人排名更靠前、运动表现更好,人们会感到压力,并为了达到更高的名次而过度运动。这样一来既违背了健康管理的初心,也忽视了身体的实际需求。”陈庆荣说。
让数据真正服务于人
在健康焦虑日益凸显的当下,如何让健康数据进一步赋能人们的健康生活,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
市民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智慧体育公园健身。王正摄/光明图片
近年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安全和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对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标准、安全和服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强调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加强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保障和患者隐私保护等方面工作,为健康医疗大数据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健康数据通常包含个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信息,这些信息非常敏感,如果被不当利用,可能会对个人生活产生负面影响。”金增亮说,“可以通过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确保用户健康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赋予用户更多的隐私控制权,让用户可以自主选择哪些数据可以共享、共享给哪些第三方。通过加强监管,对数据泄露和滥用行为进行严厉打击,避免潜在的隐私风险和经济损失。”
对于一些贩卖焦虑的营销话术,刘黎明提出应进行规范和限制。“有的商家提出‘可以治愈百病’等夸张的宣传标语,对人们维持健康心态无益。对运动健康产品的宣传,需要落实相关审查制度,严格规范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以求真实、客观地介绍产品的功能和性能,避免夸大其词和误导消费者。”她表示。
环大美青海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上,参赛选手在骑行。新华社发
健康数据如何更好助力长期健康管理?陈庆荣认为,这离不开健康理念的普及和积极健康文化氛围的培育。他建议,一是通过健康科技展、社区讲座等宣传教育活动科普医学知识,同时在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帮助人们从小培养健康意识;二是发挥媒体平台的作用,制作科普节目,邀请专家解读健康数据追踪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和局限性,同时围绕健康数据追踪的相关热点问题,用短视频、短文等形式吸引受众,激发群众健康管理的积极性。
“随着健康数据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深度融合,健康管理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为人们提供更加精准、高效和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陈庆荣展望。“我们要做数据的‘主人’,既拥抱便利,也保持理性,从而享受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9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