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分分钟”能自愈的活体材料来了
首页> 科技频道> 头版头条 > 正文

分分钟”能自愈的活体材料来了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1-12-31 10:5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分分钟”能自愈的活体材料来了

LAMBA材料具备优异的拉伸性能,非常适合可穿戴设备或衣物的制造。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供图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戴卓君课题组与刘志远课题组合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可快速修复的活体材料构建思路,并进一步将其转化成一种普适的活体材料组合方法,推广应用于智能制造及可穿戴设备的组装等全新领域。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化学生物学》。

  该成果是研究团队在合成生物学领域融合生物技术(BT)与信息技术(IT)的一次新尝试。

  实现强大的自修复能力

  自修复材料并非是近些年来才提出的概念。此前,美国某服饰品牌就推出过能自动修复的衣服材料,其原理非常简单——通过提高线的强度,使插入的铁钉不能将线割断而只是把线拨开。但这样的材料局限性很大,面对锐器等造成的割裂,其修复功能便不能发挥。

  此后,科学家将目光投向纺织品的涂层材料。鱿鱼的环齿(SRT)蛋白具有“自愈”性能,在覆盖SRT蛋白涂层的纺织品上滴几滴温水,再把断面重叠、按压60秒左右,断面就会重新连接。

  然而,这一材料与理想的自修复材料仍有很大差距。简单来说,一方面,这样的修复方式无法使断裂面通过自修复而弥合;另一方面,提纯后的蛋白材料也不再具有活细胞可编程的特性。

  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使得利用智能生物活体材料实现自修复成为可能。不过,传统的活体材料依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实现自修复,这一过程往往耗费数十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漫长的修复时间极大限制了其应用。

  这一次,研究团队决定从修复原理上另辟蹊径。

  通常,抗原和抗体分子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它们通过分子间的作用力形成非共价结合,在极短时间内就可发生特异的相互作用而稳定结合。这种结合力可在外力破坏后迅速还原,快速实现自修复。

  “基于这一原理,我们分别构建了表面有抗原和纳米抗体的两种工程菌株,再以一定比例将两种菌株混合,通过抗原—抗体间的快速相互作用,制备出了稳定的、具有高效自修复能力的LAMBA前体材料。”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戴卓君告诉《中国科学报》。

  由于LAMBA前体材料性质与水凝胶相近,因此,通过传统的材料加工工艺(如3D打印、微流控等),就可以将LAMBA材料加工成形态、性能各异的材料。

  “可编程”活体材料让设备更智能

  生物活体材料最大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微生物强大的可编程能力。

  “一方面,我们通过在两种工程细菌表面展示酶和纳米催化剂并将其制成LAMBA材料,成功地将农药的主要成分对氧磷降解为低毒害的对氨基苯酚。另一方面,我们在一种细菌表面展示淀粉水解酶、在另一种细菌胞内表达海藻糖合成酶,这样一来,淀粉先被淀粉水解酶转化为麦芽糖,然后麦芽糖作为底物再被运输到另一种工程菌胞内被海藻糖合成酶转化为海藻糖。”戴卓君说。

  受LAMBA材料具备的超强自修复能力以及智能编程能力的启发,研究团队进一步对其在可穿戴设备和生物传感器上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可穿戴设备通过检测人体基本生理信号达到日常健康检测、康复治疗辅助等效果,良好的拉伸性能和导电性能,是其正常运行的必要前提。研究团队通过测验发现,即使经过反复循环拉伸,LAMBA材料的导电性能依然维持稳定。在被破坏后,只需几分钟,LAMBA材料便会恢复原有性能。

  此外,研究还显示,柔性LAMBA电生理传感器可准确捕捉肌肉电信号,相比于相同方法制备的单菌或金薄膜传感器,其显示了更好的信噪比。

  “作为柔性材料,LAMBA在应变传感器的制备中也具有显著优势,与金薄膜制成的传感器相比,柔性LAMBA应变传感器能更加均匀地反映形变程度。”戴卓君说。

  BT与IT“碰撞”出无限可能

  IT技术与BT技术是影响人类未来发展的两大技术,一直以来,科学界与产业界对两个领域相互融合、交叉研究充满期待。

  “我们希望通过该研究建立一种活体材料组装新方法,在活体生物可编程的基础上,引入高分子物理及化学合成理论,赋予微生物新的特性,使组装的材料具有快速自愈合的特性。同时,我们初步尝试了IT与BT的融合,也在推进其他相关的各项有趣研究,期待并相信合成生物能够带来无限可能。”戴卓君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樊春海表示,该工作在活体材料的设计与编辑中跨出了一大步。将高分子学科中积累的经典体系跨学科地引入合成生物学,提示在未来的活体材料设计中,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材料科学的优秀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赵国屏表示,该成果聚焦活体功能材料领域,挑战了活体材料分钟内自愈这个单纯依靠细胞分裂无法实现的难题。值得一提的是,该工作进一步将活体材料与多种可穿戴器件组装在一起,如肌肉电信号传感器以及压力传感器,突破了生命体与非生命器件的界限,拓展了活体材料的构建框架和应用领域,这是化学生物学及生物技术与材料科学和工程科学学科交叉“会聚”研究的一个范例。

  研究人员表示,相信这种创新的“BT+IT”协同制造模式,必将带来大的技术革新。(见习记者 刁雯蕙)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9-021-00934-z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雅万高铁全线站点投入运营

  • 中企承建孟加拉国铁路项目全线通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12月25日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扩充至8章60条,聚焦科普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主要包括明确科普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方向、强化科普社会责任、促进科普活动、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强化保障措施等内容。
2024-12-25 09:23
在中山站区的西南高地上,远远地能看到冰面上有一个绿色的半球形建筑。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越冬队队员张方根:前面这里有一个淡水湖,相当于是雪水融化的,形成了一个淡水湖,常年都有。
2024-12-25 09:23
目前还没有预防诺如病毒感染的疫苗,搞好个人卫生、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的关键。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研究员常昭瑞:“如果家中有急性胃肠炎病例出现的时候,定时地要对家庭中接触频繁的部位,比如说门把手卫生间等进行定时的消毒。
2024-12-25 09:23
由中国科协推荐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以高票当选会员事务副主席,任期为2025-2028年。
2024-12-25 09:13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两弹一星”精神这十六个字,正映射着朱光亚的一生。
2024-12-25 09:11
据《自然》报道,经过数月攀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毅力”号火星车终于到达了一个火星陨石坑的边缘。
2024-12-24 09:59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马欢团队围绕大脑生物能量神经可塑性调控与认知衰老开展了研究,发现在学习记忆或者人工诱导的神经活动下,神经元突触附近的线粒体基因转录显著增加,促进大脑能量供给。
2024-12-24 09:58
2024年,中国科技界捷报频传,大国重器亮点纷呈,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一项项科技成果,不仅标注着科技发展的中国高度,也为全球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4-12-24 09:57
凤凰山脚下,由十多栋楼房组成的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安静整洁,完全看不出这里曾是繁忙的工业厂房。隔着厚厚的玻璃,张国平告诉记者:“那台不锈钢反应釜正在进行临时键合材料工程化放大试验。
2024-12-24 09:48
放眼全国,各地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2024-12-24 09:46
“这些可降解植入的‘骨头’,都是微细粉末颗粒通过3D打印制造出来的。”熊仕显介绍,该研究院拥有澳大利亚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以及帅词俊、赵宝军、陈斌等国家级人才。
2024-12-23 10:22
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以下简称“草案二审稿”)12月21日上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二审稿规定,“科学技术人员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
2024-12-23 10:22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黄万波日前介绍,经过1985年至2024年的五轮系统发掘,研究人员已从巫山龙骨坡遗址采集到118种哺乳动物化石和超过2000件石制品。最近的古地磁测年结果表明,这些化石和石制品形成时间为距今200万至250万年,其中超过一半的哺乳动物化石为上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属种。
2024-12-23 03:55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4-12-23 03:55
还没到腊月,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吴家店镇包畈村村民陈亚舫已开始忙着订年猪。
2024-12-23 03:55
生命起源及早期演化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大未解之谜。
2024-12-23 03:55
两根“玻璃针”机器手,快速翻转细胞,准确无误地找到细胞切入点,精准提取细胞核后,再注入体细胞核……前后不过86秒,一个完整的细胞胚胎就已“孕育”完成,随后开启“克隆之旅”。
2024-12-20 09:51
当你看到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最重要的事就是确保自己要登上这趟列车。
2024-12-20 16:14
12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带领师生团队倾力打造的“人机共生:未来艺术的共创”画展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开幕。
2024-12-20 15:00
我国科学家获取人类首份月球背面古磁场信息,填补月球磁场中晚期演化的数据空白。
2024-12-20 12:5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