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每将地耳作珍馐

来源:科技日报2022-02-25 17:4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地耳,豫中乡间称之为地曲连儿,是土生土长的野菌,藏匿草间,萌发雨后,褶叠如耳。地耳为念珠藻科植物,色泽或暗黑或深绿,摸上去滑溜溜的,犹如凝脂一般,跟海带、紫菜一样,同属蓝藻门植物,是真菌和藻类的结合体。地耳和木耳是一对姊妹花,形似,色也似,故谓之地耳,也叫地木耳。地耳喜水,伴雨而生,微小的菌种,经雨淋,身膨胀,很像泡发的木耳。滑嫩透明的地耳,最怕晒,一旦雨停雾散,就要及时捡拾。若等日头出来一晒,地耳便缩成一团,不肯露面。

  地耳的别称很多,《本草纲目》上叫地踏菰,《养小录》中称地踏菜,其他还有地衣、地软、地钱、草耳、绿菜等。这些名字中,我最喜欢带耳的那类,尤以地耳一名,再贴切不过。雨后初霁,一窝窝一簇簇的地耳,在乱草中渐次苏醒,支棱着褐中泛绿的小耳,犹如娇儿躺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静听大地的心跳,感受生命的律动。草是孕育地耳的产床,也是守护它生长的襁褓。凡是有草的地方,无论枯荣,不管长短,骤雨初歇,多多少少都能寻到地耳的踪迹,哪怕远离田野年代久远的草房顶,也是地耳的藏身之所。旧日乡间,草房多,瓦房少,下过雨,草房上黑压压一层地耳,和瓦房上的瓦松比着长。悬空的地耳,手够不着,不好捡拾,上房又怕压塌屋顶,还不安全。吾乡之人,想了一个好方法:拿来扫帚,伸到房顶,从上往下扫,地耳便呼呼啦啦,雨点般落下来。孩童们乐得像过年,挤着在地上捡,一会儿就拾满一碗。

  除了诸多文雅的别称,地耳还有不少有趣的绰号。《野菜博录》将其唤作“鼻涕肉”,取其黏黏软软滑滑溜溜之特征。此种叫法,倒也生动形象,就是听起来不雅观,吃起来倒胃口。地耳还有个更不雅的俗名,叫“雷公屎”,因其经常出现在雷雨之后,故而得名。“发菜”也是地耳的一个小名,因和“发财”谐音,特别招人喜欢,吃是次要的,主要是讨个好口彩,图个吉利。“葛仙米”这个绰号也不错,灵动飘逸,富有诗意,让原本庸俗卑微的地耳,一下子沾了仙气,颇具神秘色彩。

  最早把地耳写进书的,是南朝齐梁时期的名医陶弘景,他用“地木耳”这个名字,将其收入《名医别录》。最先药用,后来食用。地耳是药,可疗疾治病。也是食,可果腹充饥。大俗大雅的地耳,不仅是古代本草典籍里的常客,还在民间食谱中占有一席之地,可谓是“席上奇肴,盘中珍品”。吾乡没有将地耳制成干品贮存的习惯,都是即采即食。地耳匍匐贴地,生在草窝,挟裹着泥沙,夹杂着草末,捡拾回家,费力择洗,表皮上的泥沙好清,褶皱里的草末难除,没有十遍八遍,很难淘洗干净。

  食用菌家族中,地耳不及木耳名头大,也没有银耳身价高,但肉质薄,更柔软,口感润而不滞,滑而不腻,其独特之处,是其他同类没法比的。地耳如翡翠之绿,但比翡翠更青;似木耳之脆,但比木耳更嫩;像粉皮之软,但比粉皮更脆,算得上味道最鲜美的乡间野菜。

  地耳是上苍赐予庄稼人的一份厚礼,是饥馑年代穷苦人家代粮度荒的恩物。地耳又叫地踏菜,清代王磐编纂的《野菜谱》一书中,收录了一首名为《地踏菜》的民谣:“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庄前阿婆呼阿翁,相携儿女去匆匆。须臾采得青满笼,还家饱食忘岁凶。”这首清新自然富有乡土气息的歌谣,生动地勾勒出一家老小采食地踏菜果腹度荒的凄惨场景。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地耳就是饥年度荒的重要野蔬,不知拯救了多少劳苦大众。

  地耳,一个朴素寻常且带着泥土气息的名字,宛如乡间素面朝天粗布衣衫的清秀村姑,又似雨后田野竞相绽放的淡雅花朵,虽然没有浓妆妩媚的姣好面容,也无婀娜的动人身姿,却迎着缥缈的水汽恍然出现在很多人的梦境之中,散发着淡淡的乡愁味道。(梁永刚)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阿禾公路正式通车

  • 新生代科研力量助推人形机器人加速成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