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他们让世人看到203所硬核创新力——记航天科工203所光学时频传递与测量团队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他们让世人看到203所硬核创新力——记航天科工203所光学时频传递与测量团队

来源:光明网2022-03-02 15:2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在重点实验室,有这样一支博士团队,他们平均年龄三十岁,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孜孜不倦、笃行致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他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展探索性、前瞻性技术攻关,坚持自立自强,筑牢信仰之基、传承先进精神,赓续时频计量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他们就是科工集团青年创新获得者:航天科工203所光学时频传递与测量团队。

他们让世人看到203所硬核创新力——记航天科工203所光学时频传递与测量团队

  高质量发展必须要科技创新

  在一次团队讨论中,张所长向大家抛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是否有可能将超稳激光与卫星双向时频比对结合实现超高精度时频传递?针对这一创新想法,在论证阶段,项目团队深入调研、细致完善的实施方案,齐心协力完成方案论证材料撰写。依稀记得论证报告提交节点之前的通宵达旦,大家全天呆在办公室,虽然身心劳累,但是有一种精神在支撑,累了就趴在桌子上歇歇,困了就用凉水洗洗脸,喝杯咖啡提提神。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最终顺利完成了论证任务。

  迎难而上,在挑战中收获

  作为团队唯一一名女同志,赵博士在飞秒激光时频传递技术研究最艰苦的阶段,日夜思索,愁得直掉头发。“这个项目实在是太难了!”她如是说道,“本来就很清瘦的我,变得更苗条了。从来没有做过的课题,细节不知道,指标达不到,只能一点点尝试。”虽说挑战巨大,但赵博士以身作则,从图纸、财务数据,到文档、汇报,按时完成各个时间节点任务,遇到各种问题毫不退缩,为团队中的年轻人树立了优秀的标杆。

  不断创新是不断超越的动力

  大家依稀记得2021年的夏秋两季做试验的场景。按照系统设计要求,激光光束往须返传播于相距500米的两栋高楼楼顶。在这个距离上,厘米级直径的激光光束须要经过室外大气链路汇聚至微米量级直径的光纤纤芯中,并且保持长期稳定,这好比在万米高空向地面穿针引线。此外,风和气温变化也会造成激光光束传播扰动,使激光对准更加困难,原来光学实验普遍在超净间进行,从未在室外环境下尝试,大家心里都没底。

  吴博士和付博士,这两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迎难而上,每天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在室外自由空间激光传输试验中,阳光严重影响实验系统调试,小伙子就从天黑前开始试验,因为只有在漆黑的夜晚,才能看到标定光路所用的可见激光。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意想不到问题层出不穷,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都对试验结果造成显著的影响,”吴博士说道,“比如电梯运行也会对试验产生影响,当电梯启动之时光束就无法对准保持。” 小伙子们不断尝试,不断调整,逐步找到问题关键所在,一个个地解决,最终试验获得了成功。

  谈到试验的艰苦岁月,付博士由衷地说道:“那段日子虽然很辛苦,但是我接触到了全新的学科领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收获非常大。在实验成功的那一刻,我们都高兴地跳了起来,所有的努力没白费。”

他们让世人看到203所硬核创新力——记航天科工203所光学时频传递与测量团队

  航天人最擅长打攻坚战

  赵博士是所里自培研究生。起初,他对光学专业并不是很了解,经过两年多严格的科研训练,当初青涩稚嫩的他已可以在科研中独挡一面。他大量阅读引用文献,逐步理清思路。在超稳窄线宽激光技术研究中,作为技术骨干,他完成了集成化设计,圆满完成了年度科研及博士课题任务。小赵说:“团队中的前辈为我树立了优秀的学习榜样,他们持续学习、不断拼搏的品质深深地影响着我。只有看得多、学得多,才能不断建立起科研攻坚的信心。”

  这个团队年轻富有朝气,有浓厚的学术氛围。遇到不懂的技术难题,就不断地查阅各种资料,互相讨论。作为组长的杨主任,当组员遇到难题时候,他总是第一时间帮助解决,跟大家一起应对。在大家心中,杨主任作为团队的领头羊,无论是光学、电学还是机械,样样都是大拿,总是能将复杂问题解决。“从杨主任身上,我看到了一名清华博士应有的样子,我确实服气。”文哲博士说,“当遇到瓶颈问题、思路不清晰时,他经常给团队提出指导意见,鼓励大家肯定能搞定。在他的指点下,很快就找到了解决方案。”

  杨主任告诉笔者:“激光时频传递和精密测量在未来国家建设与发展将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准了一些技术方向,将在这些方向上持续深耕,以“技术突破始于203、发展于203、成于203”的信念,孜孜不倦、笃行致远,为建成世界一流国防军工计量测试研究所贡献自己的力量。”

  (吴巍)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

  • 春日茶园风景秀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期,多地智慧农业建设传来佳绩,草莓巡检机器人、长臂喷雾机等打破了大众对农业的传统印象,数据要素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支持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帮助农民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农产品;利用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打造电商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2025-04-02 10:07
2月19日,凌晨3时的机房,敲完最后一行代码,中国海油所属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服”)深海深层地震数据成像处理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刘金朋如释重负。物探船作业时,利用拖缆产生地震波,对海底地层进行“CT扫描”,并实时完成震源和检波点数据采集。
2025-04-02 10:06
引力波被形象地比喻为“时空的涟漪”。为了更精准地认证透镜引力波,胡彬团队与宁波大学蔡荣根院士将目光瞄准宇宙中更为微小的尺度——星系中的致密天体。
2025-04-02 10:05
冰凌花能够早早绽放,成为东北“报春第一花”,是因为其特殊的生长节律和物候机制  草长莺飞,全国多地春意正浓。冰凌花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能为昆虫提供早春时节稀缺的花蜜和花粉,成为传粉昆虫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
2025-04-02 10:01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作为尖端科技的代表,芯片是我国受外部冲击较大的领域之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2025-04-02 10:00
3月30日,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坚持主流价值导向 推动算法向上向善”主题分享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6
目前全球6G研发已从概念探索进入关键技术攻关阶段,中国围绕2030年实现6G商用这一目标加速布局。
2025-04-01 09:50
AI医疗只是辅助手段。
2025-04-01 09:48
31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由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委金融办共同指导,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组织——“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正式发布,助力北京商业航天加速发展。
2025-04-01 09:47
3月31日,“南海二号”钻井平台在惠州19-6油田海域进行钻探作业。
2025-04-01 09:45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31日举行,围绕“四个面向”发布19项重大科技成果,展现了我国在前沿科技引领、开源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成效。
2025-04-01 09:41
现场发布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与会领导为中国正能量十佳网络精品代表、突出贡献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牌。
2025-04-01 09:48
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7
今年以来,我国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企业通过算法优化、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开源生态协作,在使用“缩水版”GPU芯片的情况下,将千亿参数模型训练成本压缩至同类模型的1/10,走出了一条从粗放式算力堆砌向内生式效能提升的新路径。
2025-03-31 10:21
“联合科研团队初步确定,青龙山恐龙蛋化石普遍表现出特殊排列规律,如常见同层埋藏的恐龙蛋3至5枚一组排列成微微弯曲的弧线,多组弧线近平行展布。
2025-03-31 10:03
由西湖大学孵化的西湖仪器,日前成功实现12英寸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自动化解决方案,大幅降低损耗,提升加工速度,推进了碳化硅行业降本增效。
2025-03-31 10:02
日照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一群绿头鸭在水面上自由飞翔。
2025-03-31 10:01
3月28至29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2025-03-31 09:59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03-28 03:30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2025-03-28 04: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