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加氢站的这颗国产“心脏” 成本低又动力足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加氢站的这颗国产“心脏” 成本低又动力足

来源:科技日报2022-04-13 09:28

  “别看这款加氢站用压缩机体积不大,只有传统加氢站用压缩机的一半,但它的排量却翻了一番,具有单级压缩比低、排放温度低、压缩效率高等特点,目前已在全国近20个城市广泛投入使用。”近日,青岛康普锐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普锐斯)董事长尹智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科技部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重点专项中,《加氢站用加压加注关键设备(共性关键技术类)》中提到对氢气压缩机的参数要求:87.5兆帕(Mpa)的排气压力,200公斤/天的排量,而他们自主研发的加氢站用压缩机产品排气压力为90Mpa,排量为1000公斤/天。

  “作为唯一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液驱氢气压缩机研发生产制造商,我们成功打破国外进口设备在这个领域对国内技术市场的垄断。”尹智说,这得益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在规模化制氢、氢能化工、氢能设备制造等领域,集聚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氢能企业,不断延伸氢能产业链条带来的成果。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尹智指着车间中整齐排列的“铁房子”告诉记者,这就是他们公司自主研制的加氢站用压缩机,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全部国产化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驱式加氢站用压缩机。这款设备不仅主机价格下降,配套的相关工艺也大大减少了加氢站的建设成本。目前,建设一座加氢站的费用仅需要800万元。

  成本打折,质量不打折。在新区中广能源加氢站,记者看到,66路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正有序驶进加氢站加氢。工作人员打开加氢口,夹上静电夹,然后将加注枪对准加氢口,一插一按,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便开始了充氢。“吧嗒”,4分钟后,随着加注枪跳枪,压缩机自动停机,这辆长达近10米的“大家伙”已经完成充氢。

  据悉,目前全国10个省份、近20个城市的加氢站选择康普锐斯研制的加氢站用压缩机。

  7个月完成自主研发

  众所周知,氢能具有清洁环保、能量密度高等优势,在汽车燃料领域发展潜力巨大。然而由于国外技术的长期垄断,加氢站用压缩机的造价一直居高不下。国内没有相关产品的实际应用,尹智只能通过查阅氢能书籍、氢能产业论文了解行业动态,直到2019年最终确定研发加氢站用压缩机。

  在确定产品参数的时候,尹智带领研发团队决定挑战高难度目标——研究90Mpa、1000公斤的加氢站用压缩机,而在当时加氢站使用较多的是45Mpa、500公斤的压缩机。参数翻一倍,难度却成几倍增加。团队不仅要克服高压力、大排量的困难,解决核心零部件和高压临氢材料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在前期走访调研中了解到的加氢站用压缩机都有的排气量小、排气温度高、卸车率低等通病。

  功夫不负有心人。7个月后,康普锐斯加氢站在2019年12月31日用压缩机开机测试,压力、排量均达到了设计目标值。“那一年,我度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跨年夜。”尹智说。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2020年4月,青岛市工信局发布消息,康普锐斯加氢站用压缩机通过了合肥通用机电产品检测院有限公司(国家压缩机制冷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第三方检测认证,这让加氢站用压缩机得到认可。

  技术难关攻克以后,就要考虑产业市场化。“考虑到市场需求和个性化定制,目前研发生产的加氢站用压缩机为45Mpa和90Mpa两种。”尹智说,加氢站用压缩机排量则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定制。

  为实现“双碳”目标,康普锐斯正在着手规划建设零碳产业园,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绿氢”加氢站。

  “所谓‘绿氢’就是在氢气从生产到最后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没有碳排放。”尹智说,为此,康普锐斯将在产业园中铺设近3万平方米的光伏屋顶用于发电,除供厂区自用外,剩余电力用电解水的方式制成氢气,通过自研自产的充装压缩机储存到加氢站,再通过加氢站用压缩机给氢燃料电池车加注,为青岛市乃至全国调整能源结构、缩小用氢成本、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一份力量。(王健高 陈 蔚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云南盐津: 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