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学随笔】自主创新是国防科研必由之路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科学随笔】自主创新是国防科研必由之路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6-23 09:33

   【科学随笔】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不仅大大提升了共和国的战略威慑能力,也为民族复兴再次提速。

  中国核武器发展史,就是一部自主创新发展史。自主创新从来不是一个选项,而是必由之路。与原子弹还得到过苏联的些许帮助不同,中国科研人员研制氢弹时,面对的是两个超级大国的敌对,科学技术严密封锁,完全是白手起家。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科研人员翻阅了大量的外文报刊,想找出氢弹的蛛丝马迹,但是调研了三个多月,除了看到“荒无人烟”等一些单词外,关于氢弹的知识一无所获。

  面对种种不利,国防科研群体无惧挑战,群情激昂、团结一心,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仅用两年八个月就突破了氢弹核心技术,是所有核大国中用时最短的。这一震惊世界的奇迹背后是一系列颠覆性集成创新——颠覆性原理、颠覆性构型、颠覆性材料、颠覆性工程技术。

  事实上,在中国核武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取得的每一项成果,都是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实现创造性的破局,原子弹如此,氢弹也是如此。我们的成功,要归功于中央领导的正确指挥、全国上下的大力协同、全体科研人员的团结奋战,这一切绝非单纯地靠人力、物力就能堆出来。

   历史告诉我们,自主创新是集体攻关事业最优且唯一的途径。

  国防科技尖端事业,是集体的事业,端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非常重要,个人与集体融合在一起,就能汇聚出充溢创新精神的集体智慧。

  在氢弹突破过程中,科研群体以不甘落后、执着向前的坚定信念,集中集体智慧,勇敢自信地开辟新路。氢弹原理突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山重水复疑无路、多条途径多路探索;不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学术讨论会人人积极参与、争相发言;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科研楼灯火通明以至于每天晚上劝职工早点回家休息成了支部书记的一项重要任务;众志成城、智慧火花不断激发,于敏率科研团队百日会战终于迎来破晓曙光,周光召、黄祖洽等研究小组立即转换原有研究方向,全力配合新方案……

  这些半个多世纪前的历史场景,无一不是在告诉我们,国防科技事业的创新发展,须有“集体集体集集体”,方能“日新日新日日新”。在事业发展过程中,我们把个人的成长与集体的壮大、事业的进步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单位集体建设成引导、培育和孵化创新思维的重要基地,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的萌芽。理论工作者的创新思维越丰沛、越奔放,科技创新原始动力就越充足、越旺盛。这就是破局的关键。

   历史告诉我们,自主创新要对标国家最迫切的需求。

   创新可以产生自漫无目的的自由探索,但是在国防尖端科技领域,自主创新一定要紧密围绕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来有效开展。

  留给中国核武器科技事业的时间,从来都不宽裕,甚至相当局促。朝鲜战争的爆发、中苏关系破裂、珍宝岛事件……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一直就是在严峻的挑战中寻找机遇、抓住机遇、实现突破。

   55年前,以“共和国元勋”于敏院士为代表的科研群体,没有单纯去追求武器科学的完美,他们以极为智慧的方式抓住了氢弹理论的牛鼻子,提出了一整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方案。中央领导当机立断,果断拍板,群策群力,组织和动员全国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爆炸成功。

   历史告诉我们,自主创新要以科学的深度认识做支撑。

  在氢弹研制中,九院(即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所(核武器理论研究所)被称为“龙头三次方”,即国家研制核武器的龙头在二机部,二机部的龙头在九院,九院的龙头在九所。九所从事的理论研究,和科学院、大学不一样。中国核武器事业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理论先行。理论先行,意味着从事理论工作的科研人员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先扎扎实实、完完整整地走一遍工程、实验的全部道路,深刻认识武器物理的内在规律,这样才能做到一次试验、多方收效,几次试验,就能上一个台阶。

  国防尖端科技创新研究难度极大。在发展中我们深化了这样的认识:要用科学思维方式去研究技术问题。如果没有科学的深度认识做支撑,搞技术只能是模仿,只是依葫芦画瓢,技术只有与科学相结合,才能实现创新。

  我们坚持将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紧密结合,从工程技术上提炼出关键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再反哺工程技术。我们在解决工程问题中了解技术瓶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建设规划,培养真正需要的人才,不断推动国防尖端科技的进步,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这条道路,也正是彭桓武、于敏、邓稼先、周光召等前辈科学家开辟的发展之路,沿着这条道路,我们不断斩关夺隘,取得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一个个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也培养了一支人才辈出的科技队伍,诞生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

   历史告诉我们,自主创新是新时期最紧迫的国家任务。

  科技创新的竞争从来就是国家的竞争。科技发展停滞就意味着落后,落后就会挨打。中国已经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与之相匹配的国防科技实力不可或缺,这是我们的时代责任。我们远远未到可以懈怠的时候,还要继续争取和把握主动权。“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必须要保持警觉:阻碍我们进步的最大敌人,不仅是他人,也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今天中国国力远非55年前可比,我们要加深对国家安全需求的理解,准确把握战略生长点,不断破解困局,以战略威慑能力为纲,国防尖端科技项目为目,纲举目张,以任务带学科,促人才,推动国防科技实力的发展壮大。

  我们重温氢弹突破的历程,致敬我们的前辈,也是重温初心,牢记使命。归根到底,国防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就是用颠覆性创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问题,不断提升我们的核心能力,不断达到新的高度,建立和维护与我国大国地位相匹配的战略威慑能力。

   展望未来,保持清醒认识,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我们永远是一支有灵魂的、有战斗力的队伍。

   (作者:王建国、吴明静,分别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所长,高级政工师)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