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抢救”上海水牛 留住独特“基因”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抢救”上海水牛 留住独特“基因”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2-07-28 15:19

“抢救”上海水牛留住独特“基因”

  在田间劳作的上海水牛。 上海崇明融媒体中心供图

  中新网上海7月28日电 (张亨伟)上海水牛是国内公认的著名良种水牛之一。但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水牛种质性状出现退化,总量逐年快速下降,濒临消失,抢救性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据上海崇明融媒体中心消息,调查统计显示,目前,全市有上海水牛饲养户约51家,存栏量共约600多头,90%以上在崇明。可以说,崇明是上海水牛最大的保种基地。近年来,为了维持生物多样性,崇明按照国家、市级关于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工作要求,全力推进上海水牛抢救性保护行动,广泛收集崇明农户养殖的牛群信息,开展基础数据登记工作。

  七月的一个晌午,崇明北岸一处滩涂,成片芦苇随江风起伏,无边无际。夏日炎炎,这里相较内陆凉爽一些。前来避暑纳凉的有一群大家伙——水牛。

  56岁的港沿镇当地人茅慧元是我们的“寻牛向导”。十几岁开始放牧,幼时骑在牛背上的经历让茅慧元通“牛性”。养了40年牛,如今他还留着几十只水牛。在水沟中,记者发现了一群正在“泡澡”的水牛,是1只母牛和5只小牛犊。“超过35℃,牛基本要待在水里,大热天它们要‘水包皮’。”茅慧元介绍,水牛皮厚、汗腺极不发达,热天需要浸水散热,故得名水牛。

  泡在水中的另一好处是能防止昆虫的叮咬。说到这,记者正巧看到了“牛背鹭”的奇妙场景。远远望去,一只只头部和颈部带有橙黄色饰羽的鹭鸟,停在牛背上,悠然自得。这些戴着“黄围巾”的“神仙伴侣”即是牛背鹭,又名黄头鹭、放牛郎,是唯一不食鱼而以昆虫为主食的鹭类,也捕食蜘蛛、蚂蟥等其他小动物。

  它们与水牛形成了依附关系,常在牛背上歇息、捕食昆虫,故得名。这样和谐共生的画面时常出现在画作、照片中。

  在水中休息的上海水牛。 上海崇明融媒体中心供图

  说起自家的水牛,茅慧元满是自豪。“我们崇明水牛在全国市场上是有名的,体型大,能干活。它的力气大得很,云南有些地方的斗牛比赛就是用在崇明买到的水牛,你说牛不牛?走,带你们去看大型的公水牛!”一路颠簸,通过小路驶向芦苇深处,我们发现了那只大水牛,茅慧元口中的“1号牛”。

  这是一头5岁,重达900多公斤的大公牛。“牛能活20多岁,它还能长,超过1吨没啥问题。”或是因为天热,“1号牛”有些不太情愿,茅慧元费了点劲才将其牵出。在水中还未见真容,现出全形的大水牛脊背宽阔,确实是只庞然巨物。虽然体型硕大,但水牛性格温和。记者摸摸牛头给它抓痒,它倒也欣然接受,并未发“牛脾气”。

  据了解,中国其他地区成年水牛体重一般为500-650公斤,崇明的品种显然大了一圈。“崇明水牛长这么大是有原因的。这里有滩涂、湿地、芦苇荡、密布的小河,这些都是它们的最爱。而且崇明东部的滩涂是咸淡水交汇处,水、植物中富含矿物质,吃得也好。”茅慧元道出其中缘由。

  别看上海水牛如今在芦苇荡中悠然自得,它们一度濒临灭绝,找不到家园。2006年全国第二次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时,有媒体称上海水牛已经消失。2016年11月农业部印发的《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中亦称上海水牛已绝种。

  2019年,市农业农村委种业管理处在调研中了解到,沪郊还有少量上海水牛饲养,便组织摸底排查。领导、专家在一次前往崇明考察时,在崇明岛、横沙岛遇见少量上海水牛。

  中国农业大学畜禽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也几次来到上海,对现有的水牛样本作血样采集,再与其他品种的作遗传聚类分析,发现除了崇明之外,来自松江、奉贤、嘉定、青浦等区域的水牛,遗传背景来源全部一致,说明这些水牛都是上海的本地物种。由此,“上海早就没有水牛了”这一“盖棺定论”了多年的说法被推翻。

  图为上海水牛。 上海崇明融媒体中心供图

  多方努力之下,2021年1月,由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年版)》上,将上海水牛列入“地方水牛”品种,关于上海水牛保护性认定的说法终于尘埃落定。

  崇明是上海水牛名副其实的原产地之一,保种工作责无旁贷,一批有志之士为其奔走,崇明老杜集团董事长杜俊德就是其中的先行者。

  为散落各地的水牛建一个家,迫在眉睫。近三年,杜俊德陆续将散放在民间养殖的上海水牛收购回农场,至今,已经陆续收购了160多头。在市、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人员指导下,农场为这些水牛“建档立卡”,作身份编号。档案记录详细,包括养殖地、畜主姓名、毛色特征、出生日期、登记日期等都逐一明确。“通过统一的牛棚管理,这对上海水牛的保种研究起到关键作用。”杜俊德说。

  崇明是农业大区,大规模机械化之前离不开水牛。“我们小时候,每家每户的水牛都有档案,想买卖或者屠宰都要上报到村里,必须经过审批,水牛的家庭地位是相当高的。”杜俊德说。《崇明县志》有这样的记录:“1953年至1985年,每年牛场的放牛量在5000多头,为高峰时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野生水牛繁育放牧场”。陈家镇一处地名为牛棚镇,即是为此。

  目前,在崇明的许多散田、小田,机械不便进入,直至今日人们还是使用水牛耕种。不知是感情作祟还是有依有据,有农人说还是水牛犁地更为细致规整。

  在芦苇中、牛棚内、田野里,更重要的是,水牛在劳动人民的心坎上。俗语有言:“再穷不卖看家狗,再富不宰耕地牛”,因为“狗有守家巡夜义,牛有耕田活命恩”。重恩讲义,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中国人须臾不忘。它与上海水牛一样,将世代传承。(完)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三届链博会迎来公众开放日

  • “和平颂”美术作品展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