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钱政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夯实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定位,真正体现了“抓科普就是抓创新,抓创新必须抓科普”的理念。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普工作的发展,虽然起起伏伏,但是主线昂扬向上,其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功不可没。从1949年9月《共同纲领》中明确指出“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到1950年分别成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再到1958年两个学会合并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期间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等一批科普基地也相继筹备和建立,科普工作蓬勃发展、硕果累累。1977年,中国科协举办了“科学家、劳动模范同首都青少年科学爱好者大型座谈会”活动,掀开了新一轮科学普及高潮的序幕,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明确提出“推动广大青少年向科学进军”,钱学森等一批杰出科学家也在积极推动科普学的建立。1996年,首次全国科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之后一批科普教育试点基地挂牌,国家科技进步奖中也设置了科普图书奖,科普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认可。基于科普工作良好的建设基础,本次《意见》的出台就是顺势而为,对于进一步明确科普工作的重要地位,准确把握科普工作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具体到中国仪器仪表学会,1979年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科普工作,第一届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为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院士。40余年来,学会在科普图书刊物编撰、科普队伍建设、特色科普活动等方面都作过积极努力并取得了突出成绩。学会创立之初,就创刊了科普刊物《仪器与未来》,其在仪器仪表领域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助推产、学、研界交流合作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凡的意义。前任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开逊的科普著作《回望人类发明之路》,于2011年获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就彰显了学会科普工作的质量和影响力。
进入新时代以来,学会注重补足科普短板,筑牢科普之翼,全方位开展科普工作,奋力构建学会的“大科普战略”。一是持续强化科普队伍建设,与时俱进地修订和完善科普工作机制,致力于为仪器仪表领域科技工作者参与学会科普工作搭建平台和通道,能够满足不同方向、不同受众、不同地域的科普工作需求。
二是不断拓展科普基地规模,从2018年开始设立学会科普基地至今,已经授牌了18家科普基地,遍及大江南北,涉及到智能制造、气象探测、北斗卫星导航、工业自动化等多个领域,学会依托科普基地开展了大量活动,发出了强劲的“仪器之声”。
三是科学谋划科普图书系列,《点亮我们生活的近红外光谱——近红外光谱分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天》《仪器科学与科技文明》等科普著作相继出版,获批中国科协《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自动化仪表)发展史》学科发展专项支持,并完成了撰写工作。
四是努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学会非常重视各个地方科协的特色产业需求合作,与吉林省科协、长沙市科协、珲春市科协、商洛市科协等各省市地方科协紧密合作,探索了学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五是加强网络科普探索,为科技工作者搭建网络科普平台向社会公众开展仪器仪表科技传播和科学普及。
从去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颁布,吹响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创新科普工作的号角,到今年《意见》的出台,掀开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篇章,科普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学会也将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踔厉奋进,笃行不殆,全力书写好中国的仪器故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仪器人”的力量。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学院院长兼工程训练中心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